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以互通共享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

2013-05-20 16:45:13作者:杨光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己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经从实验试点进入到推广普及的阶段,特别是最近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己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经从实验试点进入到推广普及的阶段,特别是最近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带宽不断提升,常规运营维护经费成为首要困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已经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局面,基本覆盖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各个领域,成为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传输渠道。全国100%高校已经覆盖网络,已有近半数的省市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地方教育网。另一方面,虽然网络带宽在不断提升,但各种应用类型不断增多,校园出口带宽负荷超过警戒线,教育网主干网和各学校正在面临网络和服务器升级的压力,无论是教育网主干网还是校园网,常规运营维护资金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信息化应用全面开展,数据互通共享有待加强。目前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经覆盖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学校主要业务上。虽然新的技术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但校内各种应用的基础数据仍然按系统分割,互通共享有待加强。教学与科研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对于学样的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的支持度尚等加强。根据受众的不同,部分学校正在将纵向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区生活等高校的核心活动整合起来,应用系统纵向提供业务资源与过程信息的支撑,横向对师生员工和其他各类受众提供更完善的服务,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差异显著,985/211高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在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着差距。高等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评价小有成效,但仍有版权问题和隐患。高等院校学术资源体系联合共建体系正在形成,但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范围有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不完善。尽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所有数据资源课件,包括精品课程,基本上仍然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换,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利用互联网交互技术的课件也很少。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新技术对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还没有真正在课件上体现出来。

  第四,信息化日渐成为大学“一把手”工程,管理服务部门有待整合。据教育部技术发展中心在2011年组织发起了面向全

  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通过对有效问卷数据分析发现,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校长或者副校长分管信息化,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日趋重要,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学校信息化主管(CIO)的职位和管理模式,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置CIO职位的比例不到8%。985/211高校和普通高校中设置CIO职位的比例也仅占11%左右。在提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时,李志民说:“这一方面是源于我国大学信息建设水平尚未发展到一定阶段,建立CIO时机和条件尚未成熟;另一方也是源于CIO职位设立作为一种体制创新在我国尚未有良好的内外环境。但伴随着我国政府、企业及大学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大学建立CIO的趋势愈加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服务分散在各个部门,形成了教育技术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图书馆数字化资源服务部四足鼎力的大学IT服务部门组织结构。不可否认,这四大IT服务部门一度对我国大学信息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伴随着IT自身逐渐朝向智能化、集成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及IT日渐渗透到大学的各项事务中,融入大多数师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大学师生日渐希望得到完整统一的IT服务,而非因校内IT部门分割所带来的IT服务,这迫切需要大学校级IT部门实现职能、资源的统一、整合与重构。”李志民补充道。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想做什么?”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经过CERNET三次建设和升级,推动高校信息化工作驶入快车道;同时,下一互联网进入试商用阶段初见成效,与世界先进技术保持同步并适度领先;教育云雏形在各个层面身影闪现;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将走向个性化兴趣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快车道。

  今天,很多高校的信自息化主管开始感慨同一个问题:从前信息化部门总是申请资金而不得,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大部分学校领导会说——“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想做什么?”这就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实施信息化?

  随着“数字校园”的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活跃在教育信息化一线的专家有着切身的体会:在信息化过程中,重视环境、资源的数字化,而忽视了对用户的考虑;信息化对参与教学、科研这些主体活动的老师和学生支持不够;信息系统建设从整个数字空间的高度考虑不足,缺少从整个学校的高度根据业务逻辑设计跨部门的系统,忽略了解决数字空间内部关联问题以及与现实校园的衔接问题。

  李志民在谈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时指出,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会被提到首要的位置,要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未来资源建设更多是实效的导向,对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以及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更强调“利用率”和“服务实效”。尤其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反思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最关键的改变是对信息化主体——用户的态度的转变。在教育信息化初期,以业务为核心,让用户跟着业务跑,现在的情况是以用户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的信息化应用。这种理念正被越来越我的信息化管理者所接受。未来,高校信息化将是一个信息充分整合、知识有序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注重“以人为本”。

  只谈技术标准是舍本逐末

  高校信息化部门只有不断提升IT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层次、水平和效益,创造新的学习文化和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模式,彻底改变效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科研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高校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师生和管理者的创造力,这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已大大超越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更多指向背后的大学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与大学发展目标导向乃至大学文化、观念等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问题。规则先行,将是管理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差别较大,思想认识观念不同的条件下,过分强调技术的标准,有可能使得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在谈到机制先行时,李志民说:“就教育信息化而言,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互联网教育管理的规则,而不是教育资源和课件的技术细节标准。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将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我们现在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会在资本和技术的驱使下逐步得到解决,然而,如果对课件基本要素的简单规则都还没有的话,谈技术标准无疑是舍本逐末的。”

  写在最后:从互联网公共网络到教育宽带网络,从懵懂的信息流转到流程再造,从信息管理到CIO机制,从资源积累到开放共享,高校信息化正在步入发展的成熟期,信息化、国际化被公认为是创建一流大学的两个翅膀,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一段时期,迫切需要融合各类新型信息化支撑手段,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主流工作的全面开展,推动高校各类体制机制的改革与深化,从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