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在宁完美收官

2014-08-29 17:14:33作者:来源:

摘要2014年8月19-23日,由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江苏省经信委、江苏省教育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在宁举行。...

  2014年8月19-2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南京)软件谷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及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市委、市政府、中国(南京)软件谷管委会领导,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信委和教育厅主管部门负责人,部分高等院校、职业教育院校校长,国内外知名IT人才教育专家,各类媒体代表,以及所有参加决赛的队伍及其指导老师汇聚南京。

  8月23日颁奖典礼现场,晋级决赛的126支队伍,根据决赛期间的成绩,评选出特等奖队伍2支,一等奖15支,二等奖19支,三等奖30支,优秀奖60支,另设有表现奖、创新奖、优秀学校组织奖、优秀地方组织奖等奖项。江苏省人民政府王志忠副秘书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陈伟司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共同颁发特等奖,获奖团队分别是来自于北京交通大学的BJTU_insis团队,参赛试题为基于多社交媒体的用户信息融合研究;以及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Alliance团队,赛题为基于视频文件的车辆分析系统。

  本次大赛的举办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求,是促进新兴信息消费、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公益性赛事,其目的在于通过搭建富有自由、开放、创新精神的软件设计大赛平台,加强院校人才培养和新兴信息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推动产学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更多高端、优秀软件人才,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最基础要素,人才培养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对以创新性、先进性为主要发展驱动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来说,人才培养更是要被提到战略性的高度。软件高技能人才在促进软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软件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为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寄语中提到:值此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决赛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之际,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赛的各位选手、指导老师、评判专家和企业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同时表示,“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搭建起高校和软件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创造了软件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新模式。大赛采用的赛题原型全部来自全国软件骨干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资深专家和教授全程参与大赛评选工作,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颁奖典礼之际发来寄语,告诉同学们: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更需要教育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通过“真刀真枪”做设计,力求参赛选手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展现自身的才华,使软件设计方面有创新、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倡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在学中赛,在赛中学,在观摩中提高。同时,在赛程结束后,组委会还精心准备了招聘会环节,为参赛学生和出题企业搭建平台,进行就业的双向选择,据悉,在招聘会现场有近百名同学与中国民航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国瑞信安科技有限公司等出题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在去年第二届大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三届大赛继续承袭第二届大赛的优良传统和良好赛风,并不断提高大赛的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将大赛打造成国内同类赛事品质第一、水平第一的全国类公益性赛事,为广大爱好软件专业的极客们提供和铸就更广阔的平台,为中国软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供应高素质的软件人才。


颁奖典礼现场全体合影

  教育不仅要为产业服务,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本次大赛的立意也正在于此,通过集中学子、教师以及企业的智慧,更好的明确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方法,大力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相互融合,从而进一步推进教育与产业完美结合。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刘宏彬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