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北京理工大学:培养软件人才创新观
摘要“人才培养永远没有标准模式,教育,我个人认为是人类社会发明的很妙的一件事儿,它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前人总结的精华灌输到现在人的身上,这件事不可能有标准。“丁刚毅这样告诉记者。...
丁刚毅是个大忙人,他是学院院长,又是数字表演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还得参加部委、北京市各区县的项目评审。他带领北理工软件学院数字表演学科团队完成了2010年至2014年央视春晚的三维舞台仿真设计和视频内容切割。2007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奥运科技项目,他与他的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与导演团队、表演团队密切配合,利用仿真技术为奥运会开闭幕式表演提供参演人数、队形变化、训练方案、表演口令、三维仿真预演等数据和效果,支持导演组最终确定了表演与训练方案。2009年他们又承担了“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和联欢晚会”的数字仿真设计、训练和指挥辅助系统开发和服务工作。联欢晚会的主要表演内容包括光立方表演、焰火晚会和群众联欢三大部分,其核心是光立方表演。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不同和难点是,光立方“表演规模大、表演时间长、表演元素多、表演节奏快、排练时间短”,同时,他们还进行“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调度仿真与决策辅助系统”的研制开发与国庆游行训练、分指合练及国庆当天的辅助训练、辅助指挥等技术服务工作。国庆当天的群众游行各方阵平均误差不足一秒,队容队形保持良好。而三维实时仿真系统也得到北京市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审阅,它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交融。
软件人材培养“绝招”一:
打特色牌
丁老师的学生除了在校生外,还有自主招生的,也就是拿单证的学生,和这些学生打交道常常让丁老师又生气又高兴。“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什么专业的都有,我们鼓励这些学生带着自己的实际问题来,利用软件技术解决,这个交互过程是被我们悄悄引上道的,这些学生来学习之前没有软件的概念,甚至连信息化的概念都很少。有的学生毕业的时候会来悄悄告诉我:‘我现在才知道,软件是怎么回事。’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是最开心的。”丁老师如是说。某省级电视台有一个编导,来北理工学习,他每天都用电视台的设备,但是他不懂软件,丁老师负责带这个学生,丁老师就让他把电视台能够成为论文素材的东西全部找出来,然后帮他挖掘,提炼主题,梳理好章节,他回去边工作边写,最后顺利答辩,他特别开心。这样的事每个月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是最让丁老师欣慰的,这比在学校里指导学生发表几篇论文更有意义。从2002年软件学院成立,已培养了6000多个毕业生,其中这样在职的学生就有3000多。
在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学校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今天,北理工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却从来都是供不应求,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几乎每天丁老师都能接到用人单位打来的电话,要学生就业或实习。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到底有什么“绝招”?“真正把软件行业的核心要求传授给学生,把软件从业者该具备的素质能力培养好,就业就不再是问题。评估学校老师时,我们常问,你上课教什么内容,给学生留什么样的作业,如果一所学校教授的内容过时落伍,那么他们的毕业生就业就会成问题。”丁老师说,“软件教育一定要有特色。从教学管理到科学研究到人才培养,特色是第一位的。北理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欢迎,打的就是特色牌。”据了解,北理工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本科教学与企业密切合作。软件学院与企业的结合分为两个阶段,2008年之前可以称为“微软特色”,与微软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微软提供奖学金,还有各种课程及软件、教师培养、学生实习机会等,大三大四学生的课程设置了许多是和微软密切相关的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和IBM紧密合作,2010年合作共建软件服务系,目前IBM大型主机和大数据技术中心正在建设。另外一个特色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学生成立了十几个创新小组,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从2007年开始,在国际、国内大赛超过1000人次获奖。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地支持,学院建立了校级大学生软件科技创新创业实验基地,为学生搭建好平台,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大赛,进行创新实践。参加各种比赛不但能弥补课堂教学的最大不足,又避免了去参加某些低水平的社会实践,可以为学生节约宝贵的时间。
软件人材培养“绝招”二:
参加有意义的实践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软件人才的重要途径,这点无庸置疑,但与什么样的企业合作才更利于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丁老师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企业心态不对,以追求利益为前提,去对待人。做了十几年的校企合作,我的经验是,有的企业值得让学生去,有的企业不值得。真正具有实力、高端水平、作风良好的团队、又舍得投入资源的才是适合学生去实践的企业。与企业合作要合作到骨子里去,合作到根上去,而不是被企业牵着鼻子走。中国企业目前大多数还没有成熟到有钱有能力做人才培养的事,把学生留在学校做实践好于把学生派到企业去,”在丁老师看来,学生在学校有两点是有保障的:第一,学校的人文环境非常好,对学生成长十分有利;第二,学校的老师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学生在校时学知识多点或少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力的训练,这往往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重复训练的,而任何一个实践的环节,需要引导学生重复几次,对学生每次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实践确实能让学生获得能力,但这种实践一定不是为了节约成本做无谓的低水平劳动,而且在企业中带队的人员不具备教师在培育人才方面的优势。
人才需要通过有效地实践来培养。关于有效的实践,丁老师做了如下阐释“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实践环节有效才有意义,所谓的有效实践就是在某些重要环节要重复一定的次数,至少要两次,通过反复刺激让学生对实践的内容印象深刻,让学生终身难忘,这才是有效的实践,这也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创新并不仅仅是脑袋中有想法,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种检验对创新来说意义更大,当学生享受到某种程度的创新乐趣后,才能立志一生都去追求这种乐趣。”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