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置顶轮播图822*450 >
两会关键词 “人工智能+”
2024-03-25 16:12:47作者:于帆来源:
摘要人工智能是世界数字产业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万物互联、人人在线、事事算法”的人工智能时代悄然而至。过去一年,人工智能频上头条,近日,又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词。...
人工智能是世界数字产业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万物互联、人人在线、事事算法”的人工智能时代悄然而至。过去一年,人工智能频上头条,近日,又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词。
文生视频、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工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新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涌现。如何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如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些话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AI+赋能:“优势变胜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是“人工智能+”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过去是“互联网+”思维,未来是“人工智能+”思维,如今“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代表忽视传统产业,恰恰相反,人工智能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变革,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家居再到智慧工厂,“人工智能+”的威力已初步展现。“人工智能+”中的“+”,可以加很多东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认为,“人工智能+”主要是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落 地应用。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闵卫东表示:“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能孕育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各行业带来创新发展机遇,助推我国数字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以人工智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认为,中小微企业是中国数量最大的企业群体,让人工智能赋能更多中小微企业,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汪小帆提出,要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微企业提供平台和机制保障,并持续优化人工智能领域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和成长环境。
“人工智能是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但我国目前在核心技术、产业赋能、数据算力、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钱锋指出,目前,我国工业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我们更多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但针对特定科学和工程问题的算法创新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较大。为此,钱锋建议,强化工业智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打造人工智能物理建模、高性能计算等研发工具,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智能软硬件应用和生态。
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如何加速大模型在产业端的落地,也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周鸿祎表示:“我国发展大模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该是借助产业和场景的优势,将大模型与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结合,寻求多场景应用、垂直化和产业化的落地。”对此,周鸿祎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政府、央地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第二,鼓励企业在“定制人工智能”前,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第三,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我们要正视差距,聚焦自主可控的底座大模型‘主战场’,从国家层面聚焦资源加快追赶,同时系统性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生态和应用,打造综合优势。”刘庆峰建议,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并保持对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的持续投入,支持国产大模型向开发者开放,开展大模型评测体系和开源社区建设,以“人工智能+”推动我国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针对大模型产业化应用,全国人大代表、长虹控股集团董事长柳江建议,采取多种举措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及产业数据平台建设,改善算力、数据等公共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帮助企业低成本获取算力、数据和模型服务,激发全产业链创新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建议,鼓励搭建多层次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平台,在全国范围实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示范应用推进计划,大力推进大模型应用生态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深度挖掘可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各类场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AI+人才:“科技强国主力军”
人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人工智能化,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年轻人最有创造能力,也最具有创新潜力。他们现在是我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生力军,未来就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我国要想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源源不断的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
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人才的需求正急剧增长,以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
刘庆峰建议,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以“核心+基地”的组织形式和新机制培养我国人工智能人才。
张云泉建议,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充分的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将成为中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因素。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须建立全覆盖的人工智能教育培育体系。
第一,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从基础理念到简单应用,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积极鼓励大型科技企业和社会教培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训,以适应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广泛的现状。
第三,要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占比仍然较低。雷军建议,要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从海外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和行业专家进入高校授课等方式,扩大教学力量。同时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拓展到更多专业,如传统理工科专业、医学、金融、文史、艺术类等专业,建立人工智能跨专业、跨学科培养机制,加强人工智能融合学科培养。
全国政协常委、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表示,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紧密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依托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平台,共同培养面向人工智能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表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这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立项建设了“智能通信”“智能安全”“智能芯片”等学科群,并通过构建“高等科学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跨学科的科研机构,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有组织地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公司党委书记陈力表示,要设立人工智能科研激励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同时,要编制人才目录,实时调整人工智能人才引进情况,建立人才团队数据库,提高引才精度。
AI+安全:“装好刹车再上路”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一些潜在的风险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诸如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伦理和法律问题开始出现,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痛点。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发现,目前我国已出台的算法管理规定可执行性不强,而且还存在监管竞合或真空、算法侵害的认定和维权难等情况。张毅还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迭代快,其在垂直类领域应用也在快速多样化,难以被现有监管体系所覆盖,从而出现监管真空或失焦的情况。
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
第一,要构建系统化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立法进程。陈力表示,应尽快推动建立一部总体性、保障性和功能性的人工智能立法并完善其配套法律规范。刘庆峰表示,要完善向社会开放的大模型的准入和运行规则,明确责任分配与问责机制。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张毅建议,借助市场力量,外聘或者借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监管法律体系的建立。
第二,要构建统一的可信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加强内生安全防御技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表示,要设立人工智能可信性指南,构建可信人工智能标准框架,依托人工智能可信性指南,建立可信人工智能评估工作机制。闵卫东表示,产学界应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早日让处于“黑箱”的研究向“灰箱”进步,实现人工智能系统更加可知、可控。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演进,信息泄露、“深度伪造”诈骗等安全威胁问题也愈发凸显。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要大力探索“人工智能+安全”创新应用,抢占国家安全的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通过把人工智能安全技术融入到数字化场景当中,围绕攻防实战实现“人工智能+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加速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安全防护体系创新。
通用大模型的安全,是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发展、实现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对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意义重大。周鸿祎建议政府、央地国企与兼具“人工智能+安全”能力的企业在大模型安全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此外,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式发展,人工智能安全问题也是当前各国亟须解决的共性问题。闵卫东表示,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建设,形成一套共识性、全球性伦理准则和治理框架,推动建立“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在两会记者会上谈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时表示,我们主张发展与安全并重,既要拥抱新事物新机遇,也要装好刹车再上路,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王毅表示,中国关注的主要是三个确保:一是确保有益。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共同福祉,符合人类伦理规范,符合国际法规则,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二是确保安全。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不断提高可解释性和可预测性,为此要建立各种风险评估和管控方案。三是确保公平。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机构,各国都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中平等参与、平等受益。
王毅表示,如果企图在人工智能上也搞什么“小院高墙”,将会犯下新的历史错误,不仅阻挡不了各国的科技发展,还会破坏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削弱人类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人工智能大国之间的合作很重要,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也很重要。我们将促进各方加强技术共享,努力弥合智能鸿沟,不让任何国家掉队。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文生视频、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工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新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涌现。如何以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如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些话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AI+赋能:“优势变胜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是“人工智能+”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过去是“互联网+”思维,未来是“人工智能+”思维,如今“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代表忽视传统产业,恰恰相反,人工智能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变革,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家居再到智慧工厂,“人工智能+”的威力已初步展现。“人工智能+”中的“+”,可以加很多东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认为,“人工智能+”主要是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落 地应用。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教授闵卫东表示:“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能孕育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各行业带来创新发展机遇,助推我国数字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以人工智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认为,中小微企业是中国数量最大的企业群体,让人工智能赋能更多中小微企业,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汪小帆提出,要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微企业提供平台和机制保障,并持续优化人工智能领域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和成长环境。
“人工智能是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但我国目前在核心技术、产业赋能、数据算力、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钱锋指出,目前,我国工业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我们更多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但针对特定科学和工程问题的算法创新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较大。为此,钱锋建议,强化工业智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打造人工智能物理建模、高性能计算等研发工具,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智能软硬件应用和生态。
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如何加速大模型在产业端的落地,也是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周鸿祎表示:“我国发展大模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该是借助产业和场景的优势,将大模型与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结合,寻求多场景应用、垂直化和产业化的落地。”对此,周鸿祎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政府、央地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第二,鼓励企业在“定制人工智能”前,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第三,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我们要正视差距,聚焦自主可控的底座大模型‘主战场’,从国家层面聚焦资源加快追赶,同时系统性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生态和应用,打造综合优势。”刘庆峰建议,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并保持对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的持续投入,支持国产大模型向开发者开放,开展大模型评测体系和开源社区建设,以“人工智能+”推动我国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针对大模型产业化应用,全国人大代表、长虹控股集团董事长柳江建议,采取多种举措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及产业数据平台建设,改善算力、数据等公共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帮助企业低成本获取算力、数据和模型服务,激发全产业链创新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天娱数科副总经理、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建议,鼓励搭建多层次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平台,在全国范围实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示范应用推进计划,大力推进大模型应用生态建设,构建开放共享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深度挖掘可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各类场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AI+人才:“科技强国主力军”
人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人工智能化,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年轻人最有创造能力,也最具有创新潜力。他们现在是我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生力军,未来就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我国要想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源源不断的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
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人才的需求正急剧增长,以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
刘庆峰建议,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以“核心+基地”的组织形式和新机制培养我国人工智能人才。
张云泉建议,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充分的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将成为中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因素。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须建立全覆盖的人工智能教育培育体系。
第一,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从基础理念到简单应用,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积极鼓励大型科技企业和社会教培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训,以适应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广泛的现状。
第三,要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占比仍然较低。雷军建议,要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从海外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和行业专家进入高校授课等方式,扩大教学力量。同时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拓展到更多专业,如传统理工科专业、医学、金融、文史、艺术类等专业,建立人工智能跨专业、跨学科培养机制,加强人工智能融合学科培养。
全国政协常委、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表示,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紧密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依托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平台,共同培养面向人工智能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表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这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立项建设了“智能通信”“智能安全”“智能芯片”等学科群,并通过构建“高等科学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跨学科的科研机构,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有组织地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公司党委书记陈力表示,要设立人工智能科研激励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同时,要编制人才目录,实时调整人工智能人才引进情况,建立人才团队数据库,提高引才精度。
AI+安全:“装好刹车再上路”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一些潜在的风险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诸如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伦理和法律问题开始出现,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痛点。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发现,目前我国已出台的算法管理规定可执行性不强,而且还存在监管竞合或真空、算法侵害的认定和维权难等情况。张毅还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迭代快,其在垂直类领域应用也在快速多样化,难以被现有监管体系所覆盖,从而出现监管真空或失焦的情况。
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体系。
第一,要构建系统化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立法进程。陈力表示,应尽快推动建立一部总体性、保障性和功能性的人工智能立法并完善其配套法律规范。刘庆峰表示,要完善向社会开放的大模型的准入和运行规则,明确责任分配与问责机制。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张毅建议,借助市场力量,外聘或者借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监管法律体系的建立。
第二,要构建统一的可信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加强内生安全防御技术研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表示,要设立人工智能可信性指南,构建可信人工智能标准框架,依托人工智能可信性指南,建立可信人工智能评估工作机制。闵卫东表示,产学界应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早日让处于“黑箱”的研究向“灰箱”进步,实现人工智能系统更加可知、可控。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演进,信息泄露、“深度伪造”诈骗等安全威胁问题也愈发凸显。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要大力探索“人工智能+安全”创新应用,抢占国家安全的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通过把人工智能安全技术融入到数字化场景当中,围绕攻防实战实现“人工智能+安全”尖端技术研发突破,加速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安全防护体系创新。
通用大模型的安全,是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发展、实现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对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意义重大。周鸿祎建议政府、央地国企与兼具“人工智能+安全”能力的企业在大模型安全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此外,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式发展,人工智能安全问题也是当前各国亟须解决的共性问题。闵卫东表示,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建设,形成一套共识性、全球性伦理准则和治理框架,推动建立“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在两会记者会上谈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时表示,我们主张发展与安全并重,既要拥抱新事物新机遇,也要装好刹车再上路,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王毅表示,中国关注的主要是三个确保:一是确保有益。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共同福祉,符合人类伦理规范,符合国际法规则,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二是确保安全。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不断提高可解释性和可预测性,为此要建立各种风险评估和管控方案。三是确保公平。在联合国框架下成立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机构,各国都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中平等参与、平等受益。
王毅表示,如果企图在人工智能上也搞什么“小院高墙”,将会犯下新的历史错误,不仅阻挡不了各国的科技发展,还会破坏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削弱人类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人工智能大国之间的合作很重要,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也很重要。我们将促进各方加强技术共享,努力弥合智能鸿沟,不让任何国家掉队。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数字金融 开源为刃
下一篇:以链为基 促稳定强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