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置顶轮播图822*450 >
新型工业化 蹄疾步稳赴鹏程
2024-04-26 15:14:42作者:于帆来源:
摘要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背景下,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前沿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 ...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背景下,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前沿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窗口重构发展优势,提高核心创新能力,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考验。
4月初,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4赛迪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新型工业化:新理论新实践”为主题,由70多位行业专家分享观点,30多个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广泛参与,发布20余个重大主题报告。立足工业和信息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局,赛迪研究院提供了国家高端智库的独特视角,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决策贡献智慧力量。
筑牢“压舱石” 铸造新优势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体系全也成就了我国在各产业链的完整性。但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大而不强”问题突出,整体上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强调,这不是我国的制造能力有问题,而是制造业背后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到位。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与制造业相关产业链的十个方面,越是发达的国家,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产业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越高。比如美国,它的工业占18%,农业占2%,服务业占88%;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占3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65%左右。但在我国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在18%左右。
黄奇帆表示,生产性服务业是直接和制造业关联的,产业链上的研究和开发,最终形成整个生产力体系。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关键要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去。生产性服务业往往技术密集、人才密集,附加值也比较高。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仍是巨大的蓝海。
新型工业化推动发展模式创新,驱动生产力要素组合优化,不同于以往工业化传统要素简单的相加模式,而是推动“新质要素×其他要素”倍增效能。长期以来,我国在应用技术创新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能力不足、效果不佳。如何提升在重大科技创新上的引领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命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生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优质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推进生产工具创新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苗圩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二,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三,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第四,加速产业人才机制创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的融合应用加速演进,推动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优化,实现生产力的迭代升级。
当前,新型工业化面临发达国家的全方位打压以及东南亚等后发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国家提出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智库事业部副总经理曹杰指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完成对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所有环节活动的监测、分析、决策反馈,构建数据链,支撑产业链。
人工智能是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正在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以人工智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智能制造是最重要的交汇点。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各地“急先锋” 争做排头兵
各地牢牢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抓手。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丹群表示,辽宁省委省政府围绕三个方面落实产业链增加韧性的部署。
第一,机制创新,集中优势补短板。辽宁省共有21位省级领导负责22个产业集群,通过创新弥补体制方面的不足,在制定产业政策和加快项目审批方面卓有成效。
第二,数字赋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与全产业结合。辽宁省以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为重要平台,全面开启数字赋能,基于传统产业平台进入国家双化平台,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第三,拓展新赛道。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发现和集聚新的生产力要素,以正向设计为目标,开展有组织的创新。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对国家而言是一个系统问题,对地方而言就是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建设。先进制造集群是产业链深度和高度的体现,是产业链根治性、稳定性、先进性和现代性的代表。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马毅表示,吉林省的优势产业汽车产业,在疫情期间多次面临配件协助问题,深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
产业链需要跨省协作,是协调难度大的国家系统工程,为保证生产供应,吉林省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由省长亲自组建专班,建设集群促进机构,培育长春产业基地。不仅减少配套干扰因素,缩短产品生产时间,还提高了地方政府积极性,省、市、县梯次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培育当地产业集群。
通过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在“油车”发展逐渐逊色于“电车”的市场环境中,稳住长春汽车产业形势,实现逐渐增长,同时,对周边形成良好带动辐射作用,长春周边四个地级市因此受益。
产业链供应链是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概念,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如何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是一个难题,需做好顶层设计和落地设计。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应炯表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是江西省在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找到的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
“1269”行动计划包括1个总体行动计划、12个分产业链行动方案,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都比较强。
在措施层面,江西省坚持“一链一策”“一群一策”,分别提出了12条重点产业链和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路径和区域布局,细化实施“四图五清单”(四图: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五清单:企业、项目、集群、问题、政策清单)作业,强调要大力实施链长制升级、规划布局引领、龙头骨干企业引育、创新引领、产业链融合发展、资源要素精准聚焦“六大行动”,统筹推进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江西全省锂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较快,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链总体稳定。
未来,江西省将继续朝着增强产业韧性,推动产业升级的方向努力,强化创新引领新成效,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和产业集群链式化发展。
强链补链延链 跑出发展“加速度”
今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列在了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首位。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加快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当前产业链供应链有三大显著特征。第一,科学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第二,技术全面渗透到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第三,场景驱动的逆向创新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形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曲婉强调:“对于新赛道新产业,应当研用结合、以用促研,联合潜在应用领域的企业迭代,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助力新赛道跨越创新的死亡之谷,早日成长为重要产业。”
目前,我国产业链面临着大国博弈突围以及加速内部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对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对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受国际局势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出现新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徐奇渊提出两大应对思路,一要降低产业外迁速度,二要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针对制造业就业持续减少的问题,徐奇渊呼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和社会型服务业,应对就业减少带来的挑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链供应链首席研究员曹茜芮表示,产业链生态是消除内外部压力的根本出路。产业链生态不仅能够贯通上下游,耦合产业、创新、资金、人才、政策等各种资源要素,优化完善国内产业链区域布局,也能够帮助企业各取所需,破解部分行业存在的内卷化竞争问题。
曹茜芮提出,当前构建产业链生态有五大路径。第一,要构建主题鲜明、协作紧密的企业群落。第二,构建体系完整、协同高效的创新脉络。第三,构建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制造体系。第四,构建数实融合、智慧赋能的生产网络。第五,构建保障有力、功能配套的要素环境。
构筑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协同共生和动态演化的产业链生态,目前看,做好产业协同或成关键。
曲婉表示,近几年的调研过程中,部分企业反映某些关键材料、关键部件很关键但用量少,导致企业在本地很难找到供应商,只能依赖进口。其实国内也有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质量不差但价格具有优势。因此,跨区域的产业链合作,是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关键技术、关键材料供应问题的好办法。
区域分工合作必须搭建合理的利益机制。
第一,明确区域的分工合作机制,兼顾双方利益,打造跨区域发展的产业高地。
第二,推动建设一批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化龙头企业的跨区域资源整合能力,推动不同区域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展开协同攻关,解决产业链中的卡点堵点,提升跨区域产业体系的协同能力。
我国已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关键时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表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优化升级,是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于帆
上一篇:以链为基 促稳定强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