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置顶轮播图822*450 >

谋篇布局“十五五”

2024-10-28 10:35:41作者: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  随着2025 年的临近,我们将迎来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并步入十五五规划的筹划阶段。十五五时期是 2035 年完成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远 ...

  随着2025 年的临近,我们将迎来“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并步入“十五五”规划的筹划阶段。“十五五”时期是 2035 年完成“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远景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如何推动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将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重中之重。

  近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六期新型工业化大讲堂活动成功举办。围绕“十五五”前瞻话题,本期讲堂邀请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十五五”时期,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把发展新型工业化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新的全球化发展之路。

  “十五五”的内需与外忧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社会对未来发展预期极为关注。“我们首先要对'十五五规划期间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信心。”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力必须上一个台阶。在李稻葵看来,浅层含义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要推进,但这些并非挑战所在;更深层含义是,我们要首创一些技术,要有从零到一的技术,让其他人追赶,这需要我们在创新体系、资本和生态上补齐短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内参处处长、副研究员王成仁表示,“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迎来四个关键时期。第一,高质量发展攻坚期。要实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即便不考虑汇率和其他因素,要达到人均 GDP 2万美元的门槛值也面临挑战。应转变发展逻辑,构建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第二,工业化跃升突破期。需要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对内释放企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对外积极谋划产业链可控环节全球布局,增强全球产业链黏性,实现整体价值提升。第三,新旧动能转换期。面对传统动能减弱的现状,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赋予产业新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强化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根基,同步部署基础研发和未来产业布局发展。

  第四,经济循环修复期。当前经济循环不畅的主因是需求不足。企业投资预期转弱,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出口需求复苏仍然不稳。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转预期、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关键抓手。从全球视野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实现大规模经济增长的颠覆性技术,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王成仁表示,过去,全球产业分工和格局变化都遵循成本、利润双重驱动的市场竞争逻辑。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国家利用其在技术、金融、市场、规则标准等方面的优势,构筑了不同于传统军事、科技等的新的权力,以安全为名左右产业链分工。安全因素成为当前大国博弈的重要因素,但从长远看,全球化仍是长期趋势。

  “十五五”时期是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苦练内功。

  王成仁表示,我国要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工作。

  王成仁特别指出,要科学看待当下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切忌不顾成本的“为智能而智能”,要充分考量风险因素,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应基于本国土壤和根基,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王成仁表示,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不特指某类产业,而是一种先进的质态,它构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发生,我们需要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化,把握机遇实现价值链跃升。

  “三位一体”构筑现代化产业强国梦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中国拥有全球最健全、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这一体系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火炬中心原主任贾敬敦表示,“十五五”期间,中国需要将工业体系从中低端推向中高端,使一部分产业成为世界产业的前沿。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科技创新注入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贾敬敦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化,世界产业不断地发展演变,但并非简单的“新替旧”,而是融合与重组。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产业,至今仍然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没有证据表明新的产业革命能完全淘汰上一批产业革命形成的体系。相反,新的产业往往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科技创新注入传统产业推动其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凭借其前沿的技术、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深刻改造能力,正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贾敬敦提到,由于技术尚未成熟,这些产业在初期往往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在制定优惠政策过程中,应秉持公平竞争原则,在给予必要支持的同时,避免给其他行业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贾敬敦表示,一方面,布局要讲求一体化思维,即考虑产业之间的协同和互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另一方面,要关注未来十年或十五年能够形成业态的产业。未来产业往往处于创业初期,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但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影响。但发展未来产业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免资本竞赛。

  “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旨在平衡和协同不同产业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期间如何进行产业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先军表示,要某于当前和未来的优先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产业的社会功能来选择产业。他强调:“我们的产业选择应聚焦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要产业,发展赋能特征的融合性产业,以及具有社会功能的传统产业。”

  发展破解技术约束的新兴产业,集中表现在“小软大”三方面。李先军进一步解释称,包括芯片、零部件、材料等物理尺寸上的“小产业”,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知识密集和生态繁茂的“软产业”,机床、大飞机、深空深海装备等大国重器的“大产业”,具体为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要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李先军表示,还要发展复合特征型的融合型产业,包括服务机器人等服务型工业,数字孪生、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等工业智能化应用,AR、VR 等工业体验化产品。

  要优先发展具有社会功能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主要是衣食住行等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因此,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明确判断产业发展现状,才能构建高质量的产业体系。贾敬敦从产业发展规律角度,提出四项关键指标。一是效率。我们仍面临劳动力在农业等低效率领域过度集中的问题,如果新型工业化不能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将难以大幅提升。二是工程化水平。工程化水平是现代工业的重点,关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企业竞争力等多方面。三是工业品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还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员工的薪酬待遇。四是就业质量。

  激活企业创新DNA

  在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企业是不可撼动的经济主体。但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创新状况未达预期。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对企业的体系化的创新支持框架,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

  企业的创新活动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金融体系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直接关系到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贾敬敦指出,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两大结构性短板。

  一是缺乏专门为企业服务的金融。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但我国以经营资本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削减了企业获取资本的机会,从而影响了中国工业体系的升级和转型。“十五五”规划要围绕货币转换资本做文章。

  二是缺乏科技金融。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对于支持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至关重要,因为这些产业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且风险较高。“十五五”规划要加强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包括改善风险投资环境和建立更加有效的资本市场,实现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由于科技金融的高风险性,还要建立一套专业化的监管体系和政策框架。

  贾敬敦表示,要出台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政策。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推动,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面创新体系,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出新技术、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破解技术约束。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创新和研发方面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贾敬敦表示,目前大学承担了许多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研发任务,不利于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因此政策应推动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

  其次,大力投资和发展工程科学。贾敬敦指出,基础研究是支撑重大创新的基石,工程科学的发展是实现技术创新和工业化的关键。未来中国工业化的程度取决于科学和工程两大基石的坚实程度。

  最后,必须构建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体制。贾敬敦表示市场应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要营造一个动态、创新和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支持和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

  筑牢产业链 共赢全球化
       具体来说,“十五五”该如何规划政策,助力产业腾飞?专家们提出两条原则:坚持长期主义,打破传统范式。

  坚持长期主义。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区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董煜强调,必须要有中长期的战略思维。

  董煜以制造业比重的稳定性为例。制造业比重的稳定性在“十四五”规划中非常重要,以长期主义的视角来看,“十五五”规划也需要继续关注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

  具体如何关注?董煜表示,除了分析在“十四五”期间,哪些因素对制造业比重的变化影响较大,更要对“十五五”期间制造业比重的潜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哪些因素可能通过政策干预保持稳定,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比重不可避免地下降,哪些因素可能补充进来支撑制造业比重。只有把这项工作做细,才能真正为“十五五”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

  董煜指出,在“十五五”规划中,需要明确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结构和框架,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和资源配置来构建这一体系。

  从长期主义的视角来看,我们需要确定 2030 年、2035 年,甚至时间跨度更大的远景目标。如何把目标细化?董煜表示,要对现有的概念和说法进行重新评估,更新和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理论支撑体系,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技术变革。打破传统范式。董煜指出,自“十一五”以来,中国的发展规划一直沿用相似的模式。但随着经济和技术环境快速变化,“十五五”规划也应该与时俱进。董煜表示,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五五”规划中的新增核心元素,需要明确区分和定义。例如,如何定义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含义,包括其规模和对 GDP 的贡献度。“与其让市场猜测,不如直接表达政策意图”。

  董煜还提到,要采取创新的思维方式。以未来产业为例,要将它置于实际的五年规划框架内进行深入思考和布局,明确发展方向,进行跨赛道研究。聚焦产业本身的同时要多多关注企业,结合产业政策与企业政策,培养专精特新企业,并因地制宜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王艳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