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投融资 >

“收购热潮”来临 众多独角兽被加入购物车

2024-05-31 09:39:13作者:郦雨婷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日前,马斯克创办的xAI被曝完成了新一轮B轮60亿美元融资,融资估值或超180亿美元。随着这笔融资的敲定,大模型领域第二大规模的融资诞生, ...

日前,马斯克创办的xAI被曝完成了新一轮B轮60亿美元融资,融资估值或超180亿美元。随着这笔融资的敲定,大模型领域第二大规模的融资诞生,仅次于OpenAI的百亿美元。
 
然而,xAI的融资盛况在AI领域不可多得。如果我们将时针逆时针往前拨动,从去年到今年5月,AI独角兽Stability持续被曝出寻求出售。
在国内大模型打起“价格战”的同时,国外的大模型企业却迎来“大洗牌”:数家明星独角兽纷纷传出“寻求收购”消息,如Adept(估值超 10 亿美元)、Humane(估值 7.5亿~10 亿美元),和Stability AI、Reka AI、Perplexity等明星企业。可是,AI圈究竟为何会突然掀起一股“收购潮”?
 
“收购潮”兴起的原因
明星独角兽们考虑出售的原因大多来自资金压力、不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今年4月,Adept(估值超10亿美元)登上了福布斯最新的2024“AI 50强”排行榜。可根据MarketScreener透露的消息,这家由Transformer作者创立的独角兽企业Adept已与Meta等潜在买家洽谈,寻求并购机会;曾推出过可穿戴式AI设备——AI Pin的Humane近期也被匿名人士透露,正在寻找意向买家。Humane的创始人是前苹果公司高管 Bethany Bongiorno和Imran Chaudhri,去年年底该企业估值为8.5亿美元。由于其产品AI Pin的技术创新性和巨大潜力,Humane曾接收来自微软、高通风投、Salesforce创始人Marc Benioff以及OpenAI的Sam Altman在内的科技界重量级投资者共计2.3亿美元的投资资金,AI Pin也被硅谷认为是“能颠覆智能手机的革命性产品”。
 
然而,AI Pin的市场反响不如预期:699美元的高昂价格、每个月额外24美元的订阅服务,再加上电池寿命短和过热等问题,都成为了AI Pin不受客户青睐的原因。由于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回笼,Humane最终陷入了“求收购”的境地。许多业内人士认为,Humane此次急于出售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困境。
 
而对于Stability AI来说,寻求收购的直接原因就是资金短缺。2024年第一季度,Stability AI营收不到500万美元,亏损超过3,000万美元,另外还欠云供应商和其他公司近1亿美元。致使Stability AI面临如此困境的原因,就是该企业未平衡好开源与商业化的问题。深入分析可以发现,Stability AI最初凭借开源模型Stable Diffusion而成名。但在Stable Diffusion点燃AI绘画领域后,市场竞争骤然变得激烈,不仅Google、OpenAI纷纷前来瓜分市场,To C领域也有Midjourney与之竞争。于是,随着该趋势的发展,开源虽然是Stable Diffusion的核心竞争力,但并没有给公司带来显著的利润。去年 12 月,Stability AI推出了付费模式,以期解决资金短缺带来的成本问题。但结果显然不及预期,今年3月,Stability AI 原首席执行官 Emad Mostaque和核心研发团队人员相继宣布辞职,动荡不断。
 
同样的,被视为谷歌竞争对手的明星AI搜索公司Perplexity也被曝出曾与至少4家公司洽谈合并(后续该公司官宣了B轮7360万美元融资,现收购计划疑似中止)。据分析,其背后原因也与Stability AI一样,与商业模式不清晰有关。该公司曾在官网主页上表示:搜索信息应该是一种直接、高效的体验,不受广告驱动模式的影响。因此,Perplexity长期以来的变现方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和API付费,年度经常性收入为800万美元。这一数字听起来很大,但和算力成本、自研模型费用比起来却显得微不足道。
 
在资金短缺和对手谷歌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下,Perplexity宣布打破自己曾经的“坚持”——开启广告模式。虽然目前Perplexity主要收入来源仍是订阅付费,但变化在于,Perplexity官网中那句“不受广告驱动模式的影响”已被删去。公司首席商务官Dmitry Shevelenko明确对外表示,广告一直都是Perplexity打造杰出业务的一部分。
 
对于Perplexity突然转变“卖广告”的商业模式,小冰公司CEO李笛曾公开表示,AI大模型应用对于广告业务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卖或不卖”,而是广告收入是否足以打平给用户提供服务所承担的算力成本。李笛认为,Perplexity之所以为了不多的收入尝试广告,主要原因可能是想急于证明自身商业化的能力。这种紧迫感不单来源于投资人和市场,还可能来自创始团队的内在焦虑。
 
其他影响因素
导致“收购潮”兴起的其他影响因素还在于AI巨头们想进一步扩张“地盘”:抢人、抢技术、抢资源。
 
今年3月,微软和Inflection达成协议,Inflection将把技术授权给微软。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Mustafa Suleyman宣布离开Inflection AI,转而领导微软的人工智能部门:Microsoft AI。除此之外,还有大约70名团队成员也转投微软。曾完成15亿美元融资的Inflection就此被拆分,备受行业期待的“高情商”对话聊天机器人——Pi也逐渐被关停。
 
当将视线转向国内,我国也有了聆心智能被智谱AI收购的先例。正如量子位智库分析,AIGC产业投资正在呈现方向性转移:模型层投融资雪球效应明显,资源向头部聚集。在钱不那么好融的当下,一些资方在大模型企业的估值提升后,选择通过卖老股的方式退出的情况也越来越多。“AI企业求收购”已成国外AI行业的频发现象。国内独角兽是否会因为近期价格战的影响,迎来变数?还需持续观察。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郦雨婷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