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困顿于机遇迷宫 3Com遭遇思科反超
摘要“对不起,史蒂夫,我不能接受你的盛情邀请。”1979年,被称为“以太网(Ethernet)之父”的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拒绝了史蒂夫·乔布斯邀请他到苹果公司主持网络开发的工作。 ...
“对不起,史蒂夫,我不能接受你的盛情邀请。”1979年,被称为“以太网(Ethernet)之父”的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拒绝了史蒂夫·乔布斯邀请他到苹果公司主持网络开发的工作。
那段时间,乔布斯狂挖施乐公司的人才。但梅特卡夫却没有被乔布斯的魅力所征服,他准备创办自己的公司,亲自改变这个世界。
混乱而又兴奋的肇始
“我的上帝,是我创办了3Com公司,组成董事会,可最终他们却将我一脚踢开。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梅特卡夫曾这样回忆说。
1979年的一天,梅特卡夫和DEC公司的技术灵魂人物戈登·贝尔(Gordon Bell)聊天,讨论如何实现电脑之间顺畅沟通的问题。梅特卡夫写下了电脑(computer)、沟通(communication)和兼容性(compatibility)这三个单词,然后在头三个字母“com”下划了道线,问道:“能不能把这三个字组合起来,作为公司的名字?”
1979年6月4日,3Com公司诞生。
梅特卡夫说:“为了创办自己的公司,我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和风险投资商周旋,并听取他们的各种意见。他们要求我创办的公司必须要在5年内将资产提升到5000万美元。”
在梅特卡夫夜以继日地工作时,3Com公司董事会却在谋划逼梅特卡夫“让贤”。1980年11月,惠普公司PC部门总经理比尔·克劳斯(Bill Krause)被3Com公司董事会看中。克劳斯认为自己已学到了惠普之道,他总结说:“公司要有基本的、可操作的计划和执行战略,公司内部要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原则。”他想把这些用到一个像纸一样白的新公司上。
克劳斯答应去当3Com公司的CEO。当他回家把此事说给妻子听时,妻子哭了,她说:“惠普公司这样重用你,为什么要离开?”
为了慰藉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董事会安排他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同时兼任公司市场和销售部副总裁。“我想,这是他们为了避免我和比尔·克劳斯之间发生权力斗争而采取的一个小阴谋。”
成为3Com公司CEO的克劳斯则认为他化解了与梅特卡夫的心结,他说有两个因素帮助化解了这一切:“首先,公司内部必须规划出非常明确、清晰的公司愿景,确定共同的价值观、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我们称之为‘MOST’:Motion(动机)、Objective(目标)、Strategy(战略)、Tactics(策略)。其次,我们制定了简明的年度计划,让全公司的人都能够理解,并参与其中。”
克劳斯夸梅特卡夫很聪明,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善于与人打交道,能将整个3Com的成功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也许这让梅特卡夫隐忍了自己的不满。
当时市场上已有包括MCA、ARCnet、Omninet等在内的数十种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是其中的一种。作为以太网技术的奠基人,梅特卡夫成功地说服了DEC、英特尔和施乐,将以太网技术作为网络领域的标准,从而占领了产业的制高点。1980年,3Com公司交付了全球首款TCP/IP for Unix的商用版本,并且在1982年交付了PC以太网。
3Com公司随后跑马圈地,在网络适配器、网络服务器到网络操作系统等领域,圈下一块又一块领地,大把的机遇撒在3Com前进的路上。梅特卡夫与克劳斯那时候都还没有小孩,除工作之外几无牵挂,两人勤奋工作,他们是每天晚上最后关灯离开办公室的人。
3Com公司飞奔在高速行驶的快车道上,直到遇到一个奇特的搭车者。
与微软不欢而散的合作
“这个世界将是他的,只要还有任何东西不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将不遗余力……”梅特卡夫曾这样评价与3Com合作的微软盖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微软起初是以合作者的形象出现在3Com公司面前,因为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对手:Novell 公司。
当时的Novell公司进入3Com公司把持的网络领域后,采取了重点突破的策略,主攻网络操作系统,它采用和微软MS—DOS同源的DR—DOS,因此它的网络操作系统可以完全独立于微软的软件运行,同时又和微软的DOS兼容。这对视操作系统为生命线的微软形成威胁,但也波及到3Com公司。Novell公司买了几家网络硬件公司,生产网络硬件,以低价冲击3Com公司利润丰厚的硬件产品线。于是,3Com公司准备与微软联手对付Novell,双方联手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它基于OS/2操作系统。而OS/2操作系统则是由微软与IBM联合开发的、准备取代DOS操作系统的产品。
不过微软没有告诉3Com,微软在与IBM联合开发OS/2的同时,在精心筹备自己的Windows3.0操作系统。随着Windows3.0的精彩亮相,OS/2成了鸡肋,依托它开发的网络操作系统也成了无源之水。而微软则在合作中学到了自己想要学到的东西,开始全面进军网络操作系统市场。
与微软不愉快的合作没有影响3Com公司前进的脚步,在公司发展的同时,3Com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在网络界扮演着先知的角色,他曾提出著名的、与摩尔定律相媲美的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梅特卡夫似乎对外界给予的“预言家”身份很喜欢,他开始更多地置喙产业趋势的发展,他曾断定互联网将在1996年崩溃:“我预计互联网会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然后又在1996年遭遇灾难性的崩溃。”
为了显示对自己预测的信心,梅特卡夫曾放出话来,说如果他的预测不准确,他就吃下自己的文章。后来的结果是他在众目睽睽下,将刊登自己预言杂志的那页纸真的吃了下去。
阻止糟糕的事蔓延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一些糟糕的事就要发生,而你却没有能力阻止它。”80年代末任3Com公司CEO的埃里克·本哈默曾这样说。
年轻时,埃里克作为难民从阿尔及利亚移居到法国,并随后通过了语言关,进入美国公司。
“埃里克的英语很好,但很明显他不是一个美国人。”70年代读研究生时的同学Howard Edelstein曾回忆说:“埃里克开着一辆美国大轿车,却不知道闪着警灯的警车正叫他停车。”
1981年,埃里克与伙伴共同创建了Bridge Communications公司,并担任副总裁,负责工程。1987年,3Com公司收购了Bridge公司,埃里克也随之进入3Com,掌管公司的工作站业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趋势的发展,埃里克对工作站业务持悲观态度,他认为:“3Com公司应放弃眼前的工作站市场,整合为一家完全的网络公司,成为一个生产研发包括集线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产品在内的统一结构。”而此时在3Com 3+网络操作系统引导下的工作站是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埃里克的建议在3Com公司无疑是平地一声雷,克劳斯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3Com公司应继续在工作站领域发展,从而成为像Sun公司那样的计算机公司。有些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以太网之父”的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也同意克劳斯的意见。
3Com公司董事会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采纳了埃里克的建议,并聘请他出任公司CEO,同时将梅特卡夫赶出了3Com。梅特卡夫愤愤不平:“这家伙太一般了,端不上台面。他虽不令人讨厌,但也没有出众的魅力。”
埃里克上任后,对公司进行了彻底的重组,他借3Com网卡产品强劲的销售势头,开拓集线器市场。他果断地收购了当时英国不起眼的BICC数据网络公司,以挑战凯创(Cabletron)公司。许多人认为他头脑发热,这家小的英国公司怎么能够与当时该领域的领先企业凯创较量。但在他的领导下,3Com公司很快成为令牌环和以太网集线器市场的主力。
埃里克随后看上了路由器的发展潜力,全力进入并获成功。埃里克随后开展了系列收购,快速扩展公司的势力,让3Com公司的年营业额达到了60亿美元。
在整合被并购企业时,埃里克展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这些被收购公司的原高管没有树倒猢狲散,许多留在3Com公司担任要职。埃里克说:“由于被收购,公司创业者原有的梦想破灭了。为了让他们振作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给他们送去另一个更大、更美好的梦想,一个实实在在的但更有吸引力的愿景。”
埃里克提出了“无所不在的网络”的理念,成为那个时代标杆性的语言。
看着埃里克的成就,漂泊在外的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也不得不承认:“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人并不需要能力也能成为一名出色的CEO。直到今天,他身上还没有长出一根有魅力的骨头。”
在埃里克引导3Com快步向前的同时,一个他看不上的对手在迅速崛起,这就是思科。
1994年夏天,埃里克曾傲慢、直接地表示:“思科的时日已经不多。”他表示,如果需要,3Com可以并购任何一家科技公司,暗示可随时吃掉思科。
一匹来自硅谷的狼
“他们只是一对生意人,只想借思科来赚钱获利,而我们之所以引进外部资金,原是希望研发更好的网络技术,提供使用者更先进的网络产品。我与他们的理念,南辕北辙。”思科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桑迪·勒纳曾这样评价公司大股东唐·瓦伦丁和CEO约翰·莫里奇。
1984年,斯坦福的一对教师夫妇列昂纳德·波萨克和桑迪·勒纳创办了思科公司,Cisco的名字取自San Francisco,那里有座闻名于世界的金门大桥。风险投资商唐·瓦伦丁认为这将是网络间畅通无阻的“金桥”,于是投入种子资金。
唐·瓦伦丁认为创始人波萨克夫妇不善经营,因此推荐约翰·莫里奇(John Morgridge)任公司CEO。在莫里奇的带领下,思科于1990年成功上市。
在此期间,波萨克夫妇与瓦伦丁、莫里奇分歧加大,在几次激烈冲突后,夫妇二人变卖了自己三分之二的股票,带着1.7亿美元离开了一手创办的公司。
然而瓦伦丁、莫里奇并不是桑迪所说的那样把思科仅仅当作摇钱树,他们想让思科进一步发展壮大。莫里奇大度地准备让贤,为思科找一个能驾驭它并能乘风破浪的新舵手。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选了一名“败军之将”,这就是约翰·钱伯斯,他曾是没落的王安公司的高级副总裁。
瓦伦丁、莫里奇的想法很有意思,他们认为只有经历过失败的经理人未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危机,避开陷阱。经历过失业洗礼的钱伯斯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深知业界竞争的残酷,在高科技领域,如果你不处在技术潮流的最巅峰,你的对手就会把你创造的东西砸得粉碎,让你的员工流浪街头……”
钱伯斯接手思科时已是90年代初,IT领域的机遇空间已比公司创业时狭窄了很多,但还不少,钱伯斯执着地为思科选定了网络硬件设备市场这一清晰的目标,开始经营。
围绕这个核心,他开始了系列并购,第一次收购是1993年8月以9000万美元收购Crescendo 公司。后来钱伯斯回忆起参加董事会前的忐忑:“我们不知道董事们将有什么反应,因为按常理,高科技企业兼并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结果董事会开了绿灯,这是思科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决策,因为几年后Crescendo的集线器收入就达5亿美元。尝到甜头的钱伯斯说:“我们将设法获得我们所需的产品,一旦发现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它。”
他还说:“当时间以‘互联网年’来衡量时,即时光飞逝,根本无法去消除竞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买些时间。”
钱伯斯购并的思路很有意思,他的策略是只吃“窝边草”。公司不收购硅谷以外的公司,这样可省却员工及家属举家迁移的麻烦,减少整合阻力。在循序渐进的并购过程中,钱伯斯的收购水平日益成熟,公司经营也渐渐上了台阶,追上了早自己5年诞生的3Com公司。1994年7月,3Com和思科的市值均为90亿美元。
此时网络设备市场由当初的四雄争霸赛变为3Com和思科两个选手的决一雌雄,双方加快了收购的步伐。至1996年底,钱伯斯又收购了13家公司,其中包括第一个大手笔,花40亿美元并购Stratacom。有人因此形容钱伯斯“像一匹来自硅谷的狼,不断地搜寻适合兼并的猎物”。
钱伯斯的大手笔可能刺激了3Com的CEO埃里克,1997年5月,3Com公司以85亿美元收购了U.S.Robotics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调制解调器(Modem),当时业界对此次并购争议颇多,批评声浪成为了主流,大家认为Modem市场好景不长。
3Com首任CEO克劳斯曾评价埃里克。“他错过了从10MB到100MB速度的以太网转型期。3Com曾经是以太网的先驱,因为埃里克一直关注于3Com和Edge技术的竞争,1997年收购了U.S.Robotics,因而错过了这次转型浪潮。我觉得这是埃里克的失误,他应该为此负责。”
“购并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就像结婚一样,如果只约会一次就结婚,婚姻就不太可能美满。如果你知道择偶条件,并花很多时间研究和追求,成功率就会提高。”钱伯斯这样说。
被惠普收入囊中
“我们将用侵略性态度进入这一市场。”2009年的一天,思科CEO钱伯斯这样语气强硬地表示,他的目标是惠普的数据中心。
1997年收购U.S.Robotics调制解调器公司、2000年分拆Palm智能手机公司、2004年收购网络安全公司Tipping Point——3Com后期的系列之举,在分析师眼里,其结果都属毁灭价值之举,一系列商业决策失误葬送了3Com曾经的辉煌。
期间,有过一次亮点是2003年3Com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H3C。关于这次合资,华为曾表示:“2001年IT泡沫破灭时,华为也濒临崩溃边缘。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华为必须放弃不擅长的企业网业务。”华为后来出售H3C获得10亿美元回报。
2009年11月,惠普为了抵御思科咄咄逼人的进攻,转守为攻,与3Com达成一份最终协议,以每股7.90美元的价格收购3Com,收购总值约27亿美元。
30年前,3Com创始人梅特卡夫曾与公司CEO克劳斯确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将3Com打造成业内的领军企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超越IBM、惠普等公司。”
时间逝去,誓言无声。(姜洪军)
《i殇·外企志》记者手记
心无旁骛与商业执着
“3Com可能最后会以一事无成的案例被载入商业案例教程。”RBC咨询公司分析员马克苏的分析报告中如此写道。
“以太网之父”开创的3Com公司在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就像被幸遇之神宠爱的任性小孩,机遇信手拈来,但随手抛掷,毫不珍惜,而且喜欢盯着别人手里的“玩具”,认为比自己的好。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不妨我们意念上穿越一下:如果1979年成立的3Com公司盯住网络操作系统不放手,它可以在巩固这个市场后,下探到桌面级操作系统,微软的历史都可能改写,因为当年微软还在卖BASIC语言程序,DOS尚初露端倪;如果3Com公司深耕工作站并完成后续转型,向服务器领域拓展,它可能成为惠普那样的公司,因为其创始人梅特卡夫创业不久就有这种成为计算机公司的想法,而当时计算机市场是群雄逐鹿的初期,深耕就能开花结果;如果3Com公司在错误收购U.S.Robotics公司后,剥去其污迹斑斑的外壳,擦亮其中Palm这颗掌上明珠,3Com公司在智能手机上所能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让黑莓与苹果失色,因为乔布斯的iPhone是10年后才重装上阵,其前身牛顿掌上电脑曾被Palm打得一败涂地;如果3Com公司只是专注于其创始人最擅长的网络技术,聚集网络硬件设备的更新与升级,那钱伯斯的辉煌历史可能成为泡影,甚至在钱伯斯进入思科之前,思科就成为历史,因为3Com早于思科5年诞生,而且思科成立后的前5年因内斗而困顿;如果2003年3Com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H3C后,将重心东移,也许现在仍能享受中国网络市场高速增长带去的幸福,因为对于这次合资,当时华为对3Com更迫切……
可惜这些只是“如果”。
“始终如一是想象力贫乏者的最后避难所。”爱尔兰剧作家、诗人奥斯卡·王尔德说。
钱伯斯的思科还算有想象力,但明显不如梅特卡夫的3Com 那样想象力丰富。可钱伯斯在“始终如一”上可谓一度极有定力,有这样的定力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期尤为不易,因为除了3Com,凯创也落入机遇迷宫中的陷阱。而思科咬定企业级网络硬件市场不松口,虽然他采取了疯狂的并购,但基本上离自己的核心业务不远。
美国管理学者罗伯特·海勒(Robert Heller)曾说过,“企业家除了自己的雄心之外没有边界。”但实现宏伟目标需要一步步来,需要坚守核心,然后从核心扩张。(姜洪军)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