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电价改革必行智能电网路在何方
摘要12日披露,“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成“三华”特高压骨干电网,这也将成为我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日披露,“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成“三华”特高压骨干电网,这也将成为我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强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使得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从一开始就与特高压建设相伴相生。相比较更强调配电网建设的西方智能电网概念,我国智能电网对输电网的偏重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各方对于智能电网的解读和期待有不同的声音。我们认为,中外国情不能简单对比,不管是借助建设智能电网之机“补课”输电线路,还是对配电网的建设和对配电端适当放开的建议,都要基于我们的电网和电力发展现状。因为目的是相同的——使我们的智能电网能够达到“鼓励清洁能源、助力节能减排”的题中应有之意。
概念差异——智能电网概念存争议
对于智能电网的概念,不仅国内尚未有权威定论,在国外也因国情不同而各有解释,不过西方国家对概念理解的相似点在于,基本都强调提高配电端的使用效率。
例如,欧盟2005年提出的智能电网概念为“一个实现发配电设施灵活和智能化控制的愿景”;美国2001年提出,智能电网是基于保证电力供应,提升电网的输配电和使用效率,从而减少拉闸限电而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
据了解,美国提出发展智能电网除了刺激经济、占据产业制高点之外,还包括升级落后的电网设备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欧洲提出发展智能电网主要是以环保为出发点,强调更高比例地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
我国对智能电网也有“个性”理解。国家电网提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这意味着,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被纳入智能电网建设范畴中。
有专家表示,特高压线路单纯解决输电问题,在国网提出智能电网概念之前就已经着手建设,因此不宜再纳入智能电网建设范畴。
对此,国家电网有关人士表示,特高压线路建设主要为解决能源大容量、长距离输送的问题,我国能源分布与负荷中心天然逆向分布决定了建设特高压线路的必要性,拥有特高压线路基础的智能电网更有助于能源的跨区安全输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支持智能电网建设应注重配电端。他认为,智能电网是具有多指标自趋优运行能力的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智能电力系统。这意味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角应该是低压系统,而不应该是高电压的大规模电力系统。
在卢强看来,智能电网的主要功能在于优化电力系统、降低电网损耗、降低电网负荷峰谷差,这都要求智能电网要在低压系统上下功夫。
建设重心差别——输电端与配电端之争
目前,国家电网牵头的智能电网建设偏重输电端。在电网建设方面,国家电网提出“一特四大”战略,即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而对于配电端的技术升级改造却缺乏相应规划。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建设智能电网的目的之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将能源消费重心从煤炭等化石能源逐步转向可再生能源,因此需要增强电网接纳清洁能源能力,而清洁能源分布广泛,集中在配电端,未来配电端的智能化建设需要提高重视力度。
然而,我国地方政府打造大型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等行为都在很大程度上对原本比较薄弱的输电线路提出挑战,而欧洲等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源点都呈现分散分布,直接接入当地配电网。因此,能源分布状况不同造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存在的并网问题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别。
也有人士担忧,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将风电基地的大量风电通过特高压输送出去需要靠风火打捆的方式,需要搭配大量火电不说,风火打捆输送技术和储能技术都尚不成熟,因此全部指望特高压输电线路来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也很难成行。
韩晓平表示,关于智能电网究竟应该重视输电端还是配电端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能源建设究竟是朝向集中化、基地式方向还是分散化、分布式方向发展的矛盾。
清华大学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研究所教授柴建云表示,国家电网“一特四大”的建设思路一定程度上存在对配电网建设的忽视,尽管特高压线路建设有其必要性,但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并网一般都是接入110千伏以下电网,目前面临的难题在于调峰电源的不足,而这恰恰需要加强对配电网的建设力度。
专家普遍认为,只有提高配电网的智能化程度,才能真正让清洁能源获得发展空间,优化能源结构,让广大电力终端消费者受益。而在配电网的智能化方面,近年来南方电网的探索实践要更多一些。
南方电网权威人士透露,在配网智能化方面,南方电网重点在深圳、广州两地开展了以建立遥测(远程测量)、遥信(远程信号)、遥控(远程控制)为主要技术特征的配网自动化试点工作。还开展了分布式微燃机、光伏、储能系统的高效接入技术研究与应用。
而对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是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都在努力实践的事情。这也是国家电网在配电端开展的示范试点之一。
体制差异——放开配电端是必然选择
在卢强看来,智能电网要真正实现对电网负荷的“削峰填谷”,必然要求电价机制进行改革,要有科学的灵活的电价机制。否则,智能电网的建设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到头来只不过是赶时髦。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发展智能电网计划的西方国家多数都拥有市场化的电力体制,而我国的电力体制依旧带有很强的计划色彩。柴建云表示,加大对配电端的放开程度,是我国智能电网成功建成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早在2002年,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实行了电力资产的厂网分开,将原本的发输配一体化体制改为发电资产与输配电资产分离,然而,电力体制改革至今并未取得更新进展。
如此一来,公众所期待的智能电网理想愿景——电动汽车用户可以随时将多余的电量卖回给电网公司,很可能会变味。原因是,目前的电力体制下,电网企业是电量的唯一买家,电动汽车用户从电网买电或卖电的价格都需要行政审批,因此无法实现浮动,用户也就无利可图,不具备交易的市场化环境。
柴建云表示,体制问题也是导致智能电网的建设对配电端、供电端不够重视的根本原因,目前的智能电网建设由电网公司主导,而现行体制下,电网公司没有动力去鼓励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对能够进行可再生能源自产自销的体系(例如太阳能屋顶发电项目)不感兴趣,而这些本应该得到鼓励。
不少专家表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必须重新推进,实现输配分离,放开配电端。此外,在柴建云看来,我国政府应跳出行业,站在社会宏观角度对智能电网的性质及宗旨予以定调,立法部门应在法律层面上将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予以确定,并改变国资委对于电网企业的考核方式。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环境税开征孰喜孰忧
下一篇:国家电网特高压投资规划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