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教育信息化六十年:黑板与粉笔的变奏曲

2010-02-01 15:53:00作者: 来源:

摘要 60年,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60年,给一个国家的教育带来了什么?在历史长河中,6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对我们每个人来说,60年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

    60年,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60年,给一个国家的教育带来了什么?在历史长河中,6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对我们每个人来说,60年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

    我们无意概述建国6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每一点发展,也不能尽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种种辉煌,我们只想把目光投向坐满学生的教室,捕捉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从传统的私塾式教育,到学习西方的课堂式教学,从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讲授式教育,到人手一台电脑、与互联网相连的互动式学习,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疑,信息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用上幻灯机

    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被一台幻灯机打破了。

    这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远不止60年前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浙江嘉兴举办的千字课教学试验中,首次使用了幻灯机进行教学,揭开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序幕。从此,中国就一直沿用“电化教育”这个词,用以形容那些运用先进的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部科学普及局专门设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领导全国的教育技术工作。到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 年代初,各地开始建立电化教育馆,利用电影、幻灯、录音、唱片、扩音等电子设备和技术辅助教学,开展电化教育。1959年,上海外语学院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电教大楼,楼内就有个人听音室、电影放映厅、电影教室和语言实验室。

    创建于1958年的北京市电化教育馆是我国最早的电教馆之一。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主任张虹波告诉记者,那时制作和放映教学电影是相当奢侈的事情,录音机还是德国进口的电子管钢丝录音机。当时,全北京市只有电教馆有一套这种录音机设备,主要用于外语教学,想用录音机的学校需要提前跟电教馆预约,到了预约的时间,电教馆的老师就带着录音机去学校里放。

    在今天看来只是手指一摁的事儿,那时候可算是一件大事。那个年代,人们记忆中的课堂仍然是这样的场景:一块黑板、一盒粉笔、一本教材。黑板写满了,就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坐在前排的同学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一层白白的粉笔灰,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一听到传达室老大爷手摇的下课铃声,大家就蹦跳着涌出教室。

    可以说,从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6年,中国电化教育才刚刚起步。文革期间,电化教育工作停滞不前,有些地方甚至在倒退,电化教育还无法真正广泛应用到课堂中。

    网络连接小课堂与大世界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教育信息化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迎来了快速发展的30年。

    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随后,教育界步入了利用现代化手段发展教育事业的新征程。

    这个阶段,录音机、投影机、幻灯机等基本电子教学设备逐渐走进各地校园。课堂不再只是三尺讲台上的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们也第一次尝到电化教育的新鲜。

    “至今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在电教室使用幻灯片授课的情景,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觉得很新奇很有趣。”北京市退休教师周女士告诉记者。老式幻灯机有用煤油灯的,有用汽灯的,有用电池的。幻灯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成为当时一种非常时髦的上课方式。

    1979年,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将他出访美国时带回来的一台家用电脑转赠给了北京景山学校,这是景山学校的第一台计算机。今天看来,这也许是全国中小学中最早拥有的计算机,北京景山学校也成为国内最早开展计算机教学、最早建立校园网的学校之一。

    由于受到技术和内容的限制,景山学校的校园网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但它毕竟在连接小课堂与大世界之间迈开了第一步。 据统计,到1985年底,全国约95%的区县都建立了电教机构,800多所高等院校及众多中小学都先后建立了电教中心与电教室。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电化设备的数量大幅增加,录音机等教学设备逐渐变成了教师人手一台,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租借了。一起走进课堂的还有电视机、计算机、投影仪等,拥有电化设备也不再是城市学生的特权,农村也开始有了电化设备的影子。

    互联网推倒“围墙”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口号不绝于耳,成为当时中国教育信息化大踏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不知不觉间,优雅的下课音乐铃声取代了声嘶力竭的铁铃铛,投影仪等传统电化设备获得了广泛应用,一些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电脑出现之初,人们对电脑充满了疑问:电脑是什么?怎么用?上世纪90年代末,这些疑问逐渐瓦解,人们开始积极地将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远程教育成为可能,网校也应运而生。

    2001年,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就在教室中安装了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台和多媒体计算机,并通过百兆光纤与 Internet相连,教室实现了数字化。之后,他们又开发了新的校园网平台,构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交流与沟通、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先后开发了“网上辅导 ”教学软件、“师生在线”平台、“师生在线交互教学平台”等,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网络课堂,充分满足了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经历过2003年中考或者高考的学生一定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孙老师回忆说。因为非典疫情的发展,学校停课,学生只能在家学习。那时,老师在网上布置作业、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上学习、提交作业、向老师请教,网络就在那样危急的时刻,成为师生间传道授业解惑的天桥。

    每一种电子设备进入课堂,都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而彻底推倒教室围墙的,则是Internet进入校园,它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60年后的今天,教室配备电脑已经不足为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的基本配置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音响设备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在一些高校,老师只要走上讲台刷自己的工作卡,所有仪器启动的程序就会在一分钟内自动完成,甚至包括窗帘的自动拉合。自动化教室节省了课堂时间,大屏幕的PPT演示也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测评你的人生轨迹

    面对新一代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努力探究的课题。

    近日,北京市教委首次明确表示,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望进入学生的档案,并从明年开始成为高考录取的参考。

    张虹波介绍说,明年北京市高中毕业的学生是高中课改后的首届毕业生,从上高中开始,他们参与的所有课程和课外活动都将以信息化方式记录下来。明年高考时,学校将把学生三年来的学习成绩以及课外活动综合素质表现等记录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的参考。这种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改革探索,对中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意义重大。

    “未来,对学生人生轨迹的测评和研究将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张虹波表示。通过对学生的学生卡、电子白板、考卷、作业,甚至进出校园、图书馆,包括学生体检、参与体育锻炼等信息的采集,学校可以进行个体和群体的研究、分析,并找出一些内在的规律。

    教育信息化大事记

    1949年11月,文化部科技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领导全国教育技术工作。

    1960年,上海、北京、沈阳、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开办电视大学。

    1979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负责全国的电教管理工作和业务开展。

    1984年,邓小平在上海视察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时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1993 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的建设,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

    1996年9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布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6~2000年)。

    1998年,教育部确定湖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为网上大学试点学校。

    2000年10月,教育部指示科技司组织力量研制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并于2001年初成立 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