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CIO现身说法 SOA实践遭遇三重尴尬

2009-08-07 23:38:00作者: 来源:

摘要从2005年开始流行到现在,SOA的面向服务、组件式可复用等特点已逐渐深入人心。各个行业也都有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例如餐饮业的小肥羊,物流业的南京油运等等。但从整体环境上来看,SOA仍然是知道的人多,用的人少。究竟是什么障碍阻止了SOA实践脚步的前行?...

从2005年开始流行到现在,SOA的面向服务、组件式可复用等特点已逐渐深入人心。各个行业也都有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例如餐饮业的小肥羊,物流业的南京油运等等。但从整体环境上来看,SOA仍然是知道的人多,用的人少。究竟是什么障碍阻止了SOA实践脚步的前行?

尴尬一:没需求

        近年来,尽管SOA概念炒得火热,但CIO的反应却十分冷静。中化集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彭劲松曾这样解释CIO的选型过程:“首先要有业务需求。现有的IT架构不能满足公司在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这时候我们就会考虑改造、升级我们的IT系统。然后我们才会考虑,哪些技术理念更适合我们。这是我们的选型逻辑。”

SOA的最大优势,就是服务的组件化和异构应用的交互能力。但SOA的优势,在一开始并不容易体现出来。一些企业在部署SOA初期,反而会降低效率。这是因为SOA需要对旧系统进行改造,需要重新梳理业务流程,还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适应新的IT系统和运作规则。

因此,当企业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更为简单的手段,来满足业务需求时,就不会考虑SOA。中国医药集团信息部副主任雷万云告诉记者,他们目前采取的做法是通过实施ERP,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分析和决策。

“SOA实施太复杂,对系统要求也比较高。在一些局部的系统,可能用的是SOA这种松耦合的形式,但从集团层面上来看,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打算。”雷万云说。

尴尬二:有需求  可整合的系统少

如果说中国医药集团是因为没有业务需求的驱动,而对“SOA”不感冒。那么首都之窗则面临着SOA效果无法最大化的尴尬。

首都之窗管理和运行总监王喆告诉记者,2004年底的时候,他们就发现了SOA这一概念,而且不久之后,就遇到了实施SOA的契机。于是他们考虑开展SOA的小规模试用。

“当时正好碰到一个机会,北京市监察局要做一个政风行风热线的系统,它其实就是一个在线的网络投诉举报的平台。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是用传统的方式做了一个版本,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在做改造的时候,考虑是不是可以采用SOA的概念。”王喆说。

但在那个时候几乎没有成熟的SOA解决方案。首都之窗的梳理业务流程,还是通过英国一家公司的一款绩效考核软件的某项功能来实现的。

接下来是业务建模。首都之窗选择了某家国内厂商来做这项工作,花了1个半月的时间,把首都之窗之前做的流程图,用工具一模一样地照搬到系统上。系统2006年上线的,稳定性很强,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做过太大的变动,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我们规模比较小,虽然上线三年多,但是能整合的部分还是很少。所以SOA的最大优势,在我们这里并没有完全展示出来。”王喆说。

尴尬三:有需求  可整合的系统多 很难规划

SOA实践中最尴尬的事情,莫过于有需求,有需要整合的系统,但却卡在了IT规划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中石化的系统规模很大,也很复杂,变化也比较多,正是SOA的用武之地。但中石化也有自己的苦恼。

“集团公司下面有八九十家单位,有油田、炼化企业、科研单位、工程建设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分布在海外。从企业内部来看,有财务、人事、IT、审计很多部门。正因为它太复杂,所以做IT规划时很小心,生怕一件事没想全,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统管理部副总工程师吴正宏说。

此外,做整体的SOA规划,还会遇到时间上的尴尬。像中石化如此庞大的系统,从上到下规划至少要一两年的时间。等规划完成后,很多业务都已经发生了变化。结果导致花了很长时间搞得规划几乎没法用了。

“我们跟踪SOA很长时间,也向许多厂商做了资讯。但目前还没有人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答案。SOA的实践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所以整个IT系统我们不敢大动,因为我们还没把SOA吃透。”吴正宏感言。

(责任编辑:原诗萌)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