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新医改须提防新信息孤岛
摘要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缺失,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在新一轮浪潮中发展的短板。...
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缺失,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在新一轮浪潮中发展的短板。
8500亿元的投资驱动,无疑给卫生行业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据市场调研机构CMP咨询的分析与预测,预计2009年~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7%,预计到2011年将达130亿元。
卫生信息化不差钱,可是有了钱该怎么用?这其中面临两方面的难题:一是如何使用这笔钱;二是如何用信息手段来监督资金的流向。
“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缺失,恰恰也成为我国卫生信息化在新一轮浪潮中发展的短板。”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计算机专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包罗直言,在炙手可热的医改话题之下,爬坡上坎的卫生信息化潜伏隐患。
杜绝“面子工程”
过去,医院CIO常常抱怨没有钱;如今,医改带来的可观投入,又常常让CIO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这一状况,在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中可谓是成了一道“谈资”。
“一旦不知道怎么用钱,就会造成大量的浪费。”李包罗表示:“过去医院发展信息化是自己掏腰包,凡事精打细算。如今,政府掏腰包,乐了厂商,但要如何用,值不值得考虑就会欠缺了,更有领导为了面子工程,即使不好用也硬扛。”
不仅如此,医改新方案体现出的“公益”精神,还昭示我国的医疗体系逐渐从市场化过渡至公益性。
当市场化的影子在医疗体系中逐渐散开的时候,如何督促执行、如何调节各方利益变得尤为重要,更有效的监管迫在眉睫。“将来,医院会得到国家与政府更多的补贴,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监督,譬如:这些补贴是不是花在政务上,医院的运行是不是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医疗系统是否真正地惠及百姓等。”李包罗直言,医改不是“面子工程”,靠忽悠行不通。
4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人保部四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介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有关情况时,对于如何确保8500亿元投入到位的问题上,信息化成为五项措施之一,以此提高管理水平。
为此,李包罗算了一笔账,以往医疗行业一年能得到55亿~60亿元的政府投资,如今面对8500亿元的增量投入,尤其是这笔投资更多地投入到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中。除了怎么用外,还应该注重有没有用到位?
据了解,增加的8500亿元投入有2/3是用于需方、1/3用于供方。投入供方的钱,其着力点也主要是用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使供方能够更好地向需方提供服务。
当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以及农村时,对资金流向的监督更是必不可少。“如果对农民的补贴上升50%,或者30%,将是原有补贴的几倍,如何保证这笔钱真正落到农民手里,信息手段的监督功能相当重要。”李包罗强调。
就新型农寸合作医疗而言,目前很多地区还处于手工操作的阶段。服务网络不健全,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低,信息收集汇总复杂,统计上报工作困难,上报、汇总的数据准确性差,差错率高,乱收费难以控制,基金监督不到位等等弊病横亘中间。一旦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将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可有效避免运作中非规范化行为发生,规范基金监管、杜绝漏洞,也便于建立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合作医疗基金监督机制,有利于合作医疗的层层监督体系的完善。
那么,要踏踏实实地用这笔钱,谁来管理这笔钱,谁来使用这一管理手段?
“谁拿钱,谁监督,谁管理。”李包罗举例到,如果区县卫生局获得医疗补贴,那么这一级的领导必须明确,要新建多少社区服务站、社区中心、乡镇卫生室、农村卫生所等,在理清这些问题时,将信息系统的需求一并考虑。
谨防新孤岛
“8500亿元来了,我们不差钱。那么是不是要将每一个社区建立成为新的孤岛,是不是每个区域医疗协同最后还是成为孤岛呢?”李包罗坦承这是他最大的担忧。
这一担忧恰恰是由于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技术和标准的缺乏而带来的。
他进一步解释,标准化的问题,在医院内部体现的并不明显,但一旦扩大到区域间的互联,将成为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在国外,通常将这种共享称为互操作,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一起工作并共享信息的能力。
根据李包罗介绍,标准化的制定包含三层内容。第一层是数据源的表达标准;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标准;第三层在于工作流中决策以及业务的标准化。目前,美国正在致力于推动整个医疗体系向互操作方向发展,主要通过三项联动机制来控制:第一为标准制定机构,第二为产品标准的认证机构,第三为激励机制。一旦标准制定出,厂商在遵照标准的情况下开发系统,再通过认证,购买这些符合标准产品的用户则能得到国会的“奖金”,实现开头到结尾的控制。美国认证机构的主席曾说过,如果没有三项联动机制,我们不过是将过去用纸糊的烟囱改装成了更贵重的计算机。
在对国外案例的研究中,李包罗发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都各有不同的医疗体系,但是所用的基础技术、标准化问题、互操作性问题、平台搭建问题都是通用的。在这其中,试点路径是必不可缺的。
但现今,在国家层面的标准还未统一的情况下,试点地区只能自己制定标准,局部推行。长久一来,无论厂商还是地方政府的心里都会打起“退堂鼓”,不敢继续。“如果继续建设,一旦国家标准出台,无法匹配,系统很有可能需要推倒重建。”采访中,记者频频听到专家的呼声。
“有关区域医疗协同中的标准问题,必须是自上而下地推广,国家层面有了统一规定后,才可能带领下一级有条不紊地进行。”李包罗告诉记者。
除标准问题,人才与技术缺失的短板,也不是有了钱就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克服的。
李包罗认为,在过去近30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中,顶端医院基本实现了数字医疗的目标。但在县城、乡镇中,却是有了机械没人会用,有了计算机不上任何应用系统,人才、技术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资源的平衡部署。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卫生信息学相关学科的欠缺,无法培养出既懂医疗业务又有IT知识的HIT人才。”李包罗直言,由此一来,常常出现医院CIO偏重技术,与业务脱钩,系统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如今,卫生信息化面临全新挑战,没有强健的作战队伍,很难达到目标。
“建立独立于行政、盈利之外的科研机构,组建一支国家级HIT队伍,应该是卫生信息化的一大投入方向。”李包罗笑谈,在这一波卫生信息化的浪潮中,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在波峰时抓住机会,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责任编辑:原诗萌)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