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包商银行数据中心弃守包头
2008-10-08 00:02:00作者:邱燕娜来源:
摘要在优秀的经营管理机制作用下,包商银行的业务发展非常良好,特别是其经营的微小企业贷款已经在全国形成了品牌。然而,随着业务的飞速发展,IT却成为包商银行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瓶颈。...
1998年刚刚组建时,包商银行(包头商业银行)只有17个网点,这17个网点的业务基本上靠手工来完成。10年后的今天,包商银行已经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一个典型代表开始了全国性的扩张,并制定了国际化战略。业务模式、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包商银行在信息系统建设上也面临新的挑战。包商银行是怎么来应对这种挑战的呢?
计划赶不上变化
包商银行的前身是包头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8年12月,是一家年轻的银行。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不断提高的经营管理水平让包商银行快速发展起来。包商银行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机制,经常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也邀请业内知名的学者、专家来教授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正是在这种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包商银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坚持走国际化道路,通过建立“赛车机制”,推行“无障碍管理、无障碍服务、无指标考核”的“三无”管理,建立以EVA为核心考核指标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按照“广大居民是基本客户、中小企业是核心客户、大型企业是高端客户、政府项目是重点客户”的市场定位和客户细分,重唱经营、管理、创新、企业文化、金融生态五台戏,全力打造物质、制度、精神三大文明。这些,使得包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肯定。
在优秀的经营管理机制作用下,包商银行的业务发展非常良好,特别是其经营的微小企业贷款已经在全国形成了品牌。然而,随着业务的飞速发展,IT却成为包商银行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瓶颈。
事实上,包商银行的IT建设一直在突飞猛进。包商银行科技部部长李树森回忆说,包商银行刚成立时,科技部一共只有五六个员工,而且当时整个银行对IT的作用普遍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电脑、电话、电灯等带电的东西都归科技部管。回忆起当年,李树森不无感慨:“当时对一个科技部员工的评定标准,就是谁会组装机器,谁能够上网收发电子邮件。”
2000年,包商银行建立了中心机房,并建成一套功能比较单一的业务处理系统,实现了通存通兑等基本业务处理的信息化。紧接着,包商银行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奋起急追。从2004年起,包商银行先后成功上线了支撑银联卡、国际结算、网上银行等业务的系统,并建立了呼叫中心。这时,包商银行的IT建设跟包头本地的其他银行相比已经不显落后了。
2007年开始,包商银行发展速度加快,不断推出新的业务、新的产品,这对IT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是,此时包商银行数据中心开始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了——数据中心处理能力以及扩展能力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尽管包商银行在设计数据中心的时候做了5年的规划。“没想到业务发展那么快。”李树森说。因此,建设一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新的数据中心成为包商银行面临的一个必然选择。
数据中心搬迁
2007年底,包商银行将重新建立一个数据中心提上日程。但是,新的数据中心到底该怎么建,对包商银行来说是个两难的问题。
李树森分析说,一方面,包商银行打定主意新建一个数据中心,不但硬件设备要先进,管理也要先进,机房条件要达到国内股份制银行的水平,能够支撑包商银行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地处包头这样一个IT产业相对不发达的地区,IT人才的缺乏给包商银行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包商银行刚成立时,科技部所有员工都是银行内的电脑爱好者——没有一人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到了2003年后,科技部根据业务扩展招聘新员工时,也只能招聘到当地的应届大学生。这些应届大学生需要包商银行花费两三年时间来培养后,才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IT人才的缺乏势必影响包商银行IT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影响IT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一个目光远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包商银行的战略正在全方位向国际化靠拢,希望未来能在全国发展。2008年4月25日,包商银行在全国设立的首家跨省分行——包商银行宁波分行正式成立,从此迈开了其全国性发展的脚步。
众所周知,银行业已经离不开IT,如果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应用有问题,肯定会阻碍包商银行国际化的脚步。面对这种IT环境不够成熟的情况,包商银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把数据中心搬迁到IT环境和商业环境都比较成熟的北京。
考虑到过去规划不够合理,使得包商银行的第一个数据中心在建成后不久就不足以有效地支撑业务。因此,在这一次的数据中心建设上,包商银行特别重视对未来的规划。与此同时,包商银行在数据中心搬迁工作中不能对现有业务带来任何影响。这是包商银行在搬迁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考验。
为此,包商银行考察了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IT建设比较好的银行,认真了解他们建立数据中心时都考虑哪些问题,机房应该占地多少,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购买设备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数据中心未来该怎么扩展等等。在充分学习考察后,包商银行才开始确定数据中心的占地面积,以及设备和供应商的选择。
数据中心的关键设备是服务器。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速度,包商银行在选择服务器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扩展性和灵活性,并最终选定了带16颗CPU的IBM570小型机。在2004年建设第一个数据中心时,包商银行用的就是IBM的产品,已经对IBM的产品性能比较认可。570的性能在IBM的产品系列中并不是最好的,但是比较适合包商银行的业务发展。
李树森解释说,现在包商银行的业务量大约是3万笔/天,5年以后可能达到300万笔/天。这款服务器完全可以支撑包商银行4年以后的业务量。到第四年末的时候,包商银行就会开始考虑扩容,增加一台与570同档次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的性能就可以翻番,这样就又可以支撑3年的业务。而且,李树森认为,IBM具有比较长久的产品路线图,“将来如果我们有任何需求,IBM的产品都可以比较灵活地满足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李树森认为,尽管IBM主要提供的是硬件设备,但是对银行业的研究非常深入,特别是IBM提出的一些理念和解决方案对包商银行的帮助非常大。“像绿色机房、SOA、虚拟化……这些新的理念,我都是通过IBM学习到的。”李树森说。
旧数据中心变备份中心
把数据中心搬迁到北京以后,原来在包头的那个数据中心该怎么办呢?关于这个问题,包商银行已经有了很好的答案。
事实上,除了旧数据中心处理能力不够又不能扩容以外,包商银行在数据中心建设上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隐患——没有建设灾难备份中心。这在信息化依赖程度非常高的银行业,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做法。在没有备份中心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就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停业等恶性事件,将给银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建立备份数据中心对银行业来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般来说,银行在建立备份数据中心的时候都是在生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数据中心。而包商银行则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后,准备把原来的数据中心作为备份中心。这样,他们就没有必要新建一个新的数据中心了。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IT资产,节约大量投资;另一方面,这样做使得生产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刚好不在同一个地方,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是比较理想的。
尽管灾备数据中心的运作和生产数据中心的运作很不一样,李树森透露,包商银行已经进行了严格验证。验证结果证明,只要根据灾备中心的要求,对原来的数据中心需要加强的进行加强,需要削弱的适当削弱,包商银行就可以很好地再利用原有数据中心。
据了解,目前数据中心搬迁工作已经进行到测试阶段。
李树森透露说,考虑到现在准备还不足,包商银行在此次数据中心建设中还没有运用虚拟化,但是在开发和测试方面他们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未来,包商银行还会考虑在数据中心实现真正的虚拟化。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奶业地震,流程监管凸显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