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智”领新技术 产业加速融合转型

2012-03-06 09:14:00作者: 来源:

摘要2012年2月28日,主题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 助推发展转型升级”的2012中国IT市场年会(ITMC 2012)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饭店隆重举行。会上,与会代表深入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探讨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内需市场的发展趋势和IT技术融合的最新动向,交流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了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态。

  2012年,我国“十二五”规划进入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体规划、区域布局、技术、商业模式、应用示范等领域也显现了新的发展特征:围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细分领域的创新活动进一步活跃,企业业务战略转型加速。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2月28日,主题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 助推发展转型升级”的2012中国IT市场年会(ITMC 2012)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饭店隆重举行。本届年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政府官员、知名学者、企业领袖、IT用户、金融投资专家和媒体记者等15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年会。

  会上,与会代表深入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探讨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内需市场的发展趋势和IT技术融合的最新动向,交流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技术研发重点领域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举措,为加速“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机遇期来临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

  作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6.78万亿元,同比增长21.7%,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1.66万亿元,同比增长32.8%。而随着国内外经济不断企稳回升,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发展以及两化融合持续深度推进,2012年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做强的关键之年。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深化技术和产品应用,拓展国内市场需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罗文表示。

  此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总部署。

  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机遇期已经来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产业规划的逐步出台,我国ICT领域将迎来一次系统建设和应用深化的发展高潮。

  而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随着相关细分领域“十二五”规划的颁布,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国家的精准定位和定点扶持下,迎来实质性的成长高峰。“信息技术正加速向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以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要方向。”赛迪顾问总裁李峻表示。

  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拓展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空间,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产业加速融合转型

  从计算机产生开始,我们已经经历了其三个发展时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PC时代、以软件为中心的网络时代、以服务为中心的云计算时代。未来,我们还将走进以用户为中心的新时代。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总结了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他看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概念进一步落地,我们面临的变革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正如邬贺铨所说:“我们正在进入宽带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面对后摩尔时代和后PC时代,云计算时代和物联网时代也将向我们走来。网络技术正走向换代的发展转折点。ICT产业表现出比过去更大程度的融合和渗透,ICT企业正处于大幅度的战略调整和转型时期。”

  邬贺铨从消费电子、芯片、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总结了目前ICT产业正在经历的各种转型和融合。在消费电子领域,随着PC业务告别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期,一些传统PC企业将关注点转向企业管理软件和数据中心存储软件,寻求从消费电子硬件向企业软件转型或扩展,而软件企业也开始在其产业链延伸。未来IT市场的竞争策略将从“软件+硬件”转为“硬件+基于网络的应用内容+服务体验”。在芯片领域上,从电脑芯片到手机芯片,从芯片制造到软硬件结合,芯片制造企业也在转型。在软件方面,谷歌、微软、甲骨文等软件企业意图转型为软硬件一体化的供应商,并希望具有从计算机到手机、从核心芯片到操作系统的全套开发与生产能力。而移动互联网则驱动移动智能终端与内容服务进行更紧密的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手机操作系统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PC、手机制造商争夺的热点。

  邬贺铨认为,移动互联网企业、操作系统开发者、电信运营商、IT服务供应商、传统电子硬件厂商以及集成商等各种行业角色的融合和转型,将给信息技术产业带来巨大的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这种融合和调整,但也对ICT企业审时度势的能力提出更大挑战。

  赛迪顾问总裁李峻表示:“产业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融合。我们很难非常明确地判定某一类应用到底是云计算应用还是互联网应用。产业整合背后的驱动力是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一系列的用户需求也让服务向泛在化方向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概念落地

  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创新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成为产业链各环节跟上时代脚步的关键。

  在产业加速融合,应用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好更快地落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府、企业要做好哪些设计?

  关于这些问题,李峻认为,政府应该把更多资源投放给本土企业,关注、扶持其成长发展。他对地方政府提出一些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规划; 对接国家产业布局,争取国家级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落户本地;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力度培育本地行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做好人才保障,加快创新、创智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政府在出台某个宏观政策和发展规划后,辅以数量可观的配套资源,这有利于企业抢位布局,快速跟进。

  而对政府提出相关建议的同时,李峻认为,企业要想掌握先机,在相关新兴产业的未来格局中抢占重要位置,要做到以下四点:加强技术研发,主导市场标准,掌控产业链制高点;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占领新兴市场发展机遇;深入研究政策导向和应用示范推进重点,承接国家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构建并融入到产业生态系统中,利用各类市场要素带动发展。

  用友软件高级副总裁郑雨林提出平台化战略。他表示:“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平台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以软件行业为例,其发展趋势呈现出服务化、平台化、网络化、社交化的特点。“抢夺未来软件服务市场的关键还是平台。我们看到,下一代企业软件将会蓬勃发展。软件企业应该向采用平台化商业模式的企业学习,比如苹果公司。下一代企业计算会以云计算为主,一个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平台型公司,它是否具备云基因很重要。”郑雨林表示,软件企业平台化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纵向整合,软件企业扩大其产业链的覆盖范围,比如从服务到应用再到硬件的垂直整合;二是横向融合,软件企业可以选择和其他行业,比如电信运营商合作,实现融合。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袁谊生则提出集中式资源管理模式。他希望在示范应用平台的带动下,围绕智慧政府、智慧城市、三网融合、新型医疗卫生等云计算相关产业,加速中国云服务的发展。“云计算可以实现对IT资源集中管理。举个例子,你想要用水,首先你得保证有用水的权力。从管理模式来讲,我们要保证自己在需要某一资源时,拥有调配这个资源的权力,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构建统一的云计算中心,构建统一的虚拟资源池系统,将所有的可用资源集中管理。”

  本次年会上,赛迪顾问共发布了220余种2011-2012年中国行业与市场研究年度报告。这些报告通过对中国IT市场及各相关市场的理解与把握,透过专业而精准的数据,回顾了2011年中国IT产业与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与建议.针对“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赛迪顾问发布了中国首部系统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专业文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实践》,对政府、产业园区、大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浪潮中抓住机遇、突破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

  融合创新 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

  ■ 实习记者 刘芳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中央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地方政府正在从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出发,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环节;企业依靠自身技术和资源积累,致力于商业模式的创新。2月28日,2012年中国IT市场年会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李国斌,SAP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萧洁云,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红专,洛阳市副市长杨萍,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楠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会锋,等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创新,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未来的支柱产业

  孙会峰:以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优先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植下,在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的推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

  李国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十二五”规划的有关内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也包括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高端软件及服务器。

  可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内涵。在战略层面上,它是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中国新兴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着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此外,伴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伴随着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推动行业和社会管理进行较大幅度的转型。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我国实现工业转型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希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工业由大向强方向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像价值链高端演进。

  发挥区位优势

  孙会峰:过去20多年中,西安经济和社会获得高速发展,西安高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请问赵主任,西安在促进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优势是什么?

  赵红专:西安高新区是全国80多个高新区中的一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2011年,园区营业收入达到5022.33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了1000亿元,给国家贡献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46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去年的产业规模大致在846亿元左右。西安是我国一个建都长达1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西安布局了航空、航天、电子、核工业特别是航天化工等重要产业。可以说,我们拥有一批大专院校、完善的军工产业体系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这就是我们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独特优势。

  目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西安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已经写入了西安政府工作报告。西安高新区拟定的未来5年发展规划,重点就是下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高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制造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出版等。我们预计到2015年,营业收入将超过1600亿元以上。

  目前,我们重点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区建立研发基地。2011年,包括美国高通、IBM在内的15家500强企业入驻园区,设立了研发基地。在国内企业方面,中兴和华为等国内知名品牌,已经聚集在我们高新区里。

  孙会峰:“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的156个项目,有7个落户洛阳,这为洛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化基础。

  杨萍:洛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洛阳承担了中国工业化的重任。当前,我们面临非常紧迫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也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发挥积极的支撑作用。

  我用三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个问题。第一个例子在“一五”建设期间,全国156个项目,有7个落户洛阳。可以说,洛阳是一个最传统的制造业基地,拥有一批机械加工的企业。当前,新技术的全面应用,不断推动着企业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还让企业成本降低,效益提高,让我们产品迅速渗透到全球,让我们的研发水平得以和先进地区接轨。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我们的装备得到升级。同时我们运用物联网技术,助推了智慧矿山的建设。

  洛阳除了深厚的优势文化资源,还有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煤电一直是我们资源之一。可以说,洛阳是一个最适合发展ICT技术的城市。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例子。第一,数据存储最关注的第一要素是安全。洛阳是中国地质板块最稳定的地方。ICT可以说是能耗最大的产业之一,洛阳有1000万装机容量发电能力,所以ICT可以促进本地资源转化。第二,洛阳是北方少有的不缺水的城市,城市北边30公里就是黄河。第三,洛阳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高铁以及航空都非常便利。

  第三个例子是历史文化层面的。洛阳馆藏文物众多,目前都是以传统模式保存。未来我们可以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把它变成一个文化的创意产业基地。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一条较为完善的移动终端产业链,吸引了全国前10位移动终端研发制造商,包括软件、芯片、内容等相关的企业入驻。我们正在打造ICT和云计算产业园,包括数据动漫和衍生品产业园,这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载体。

 

  创新商业模式

  孙会峰:作为一家跨国公司,SAP在过去三年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请问一下萧总,您如何看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趋势和应用创新?

  萧洁云:2012年是产业转型的一年,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及时获取有效信息、高效提炼商业价值?这需要ICT解决方案产品要好,服务也要好。具体而言,就是要有兼容性、开放性、信息安全性、高性价比。SAP基于这种判断,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对于中大型的成熟企业客户,我们推出新产品的时候会考虑,怎么能兼容现有的业务和现有的产品:对于小企业来讲,就是帮助他们利用性价比高的技术,拿到一些高端的信息服务项目。

  另外,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变化,SAP将内存计算化,再把云计算融合起来,推出一些新方案,配合整个IT产业发展。

  孙会峰:刚才萧总谈到了SAP一些战略思考,下面我们关注一下本土的一家企业,那就是东软。在2011年12月份,东软发布了健康云的战略。请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楠给我们分享一下东软战略转型的经验。

  王楠:大家都在讲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东软看来,这些技术不是最近几年新创出来,而是重点领域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手段。健康、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关系百姓民生的领域,应该是未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

  老龄化和慢性病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糖尿病患者9000万,有高血压患者两亿多人,这些慢性病患者需要关爱。东软在健康云方面探索发现,通过前端的感知设备,能够把每个用户每一天血糖、血压健康基本数据传到后台的云平台,而后台云平台能够把所有的医疗资源,包括医疗专家信息网数字化,通过对医疗诊疗数据库、药品数据库,进行智能的数据挖掘,我们给前端客户提供的是健康的信息。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 助推发展转型升级

  ■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李峻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全年GDP超过47万亿元。201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将面临非常多的新挑战,包括要加快转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式,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服务等。赛迪顾问预计国家将会出台更多重要措施,一些政策也将继续延续,包括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等。

  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资方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还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201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计划比2011年下降5%到12%。国务院在2012年正式下发文件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增加值需占到GDP 8%以上。这些产业独特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预示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市场需求带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

  信息技术产业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核心技术,第二个层面是新一代信息网络,第三个层面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产业创新,需要以市场竞争和产业创新为主的企业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市场,用创新技术突破市场,进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赛迪顾问历时三个月,调查研究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核心环节,得出了产业链全景图。赛迪顾问把整个产业链分成四层:基础设施层、平台与软件层、运行支撑层、应用服务层。云操作系统和云平台是产业链核心,它具有制定游戏规则、有效分配产业链的作用。在这个领域里,中国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1年中国云计算产业的总体规模超过164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层占了接近40.6%,应用专项服务层占17%。

  目前,云计算产业已经分布到中国除少数几个省区以外的绝大多数区域,并正在逐步向低运营成本的地区转移。赛迪顾问调查研究了国内现有云计算的应用试点城市,其中首批试点城市得到了国家云计算资金的支持,其项目也成为全国的应用示范工程。中国云计算示范驱动模式,已经从传统的政策驱动逐步过渡到政策驱动与应用驱动并重的模式。赛迪顾问分析认为,中国的云计算应用市场将会有九大应用市场为产业从业人员提供支撑。

  赛迪顾问把整个物联网的产业链划分成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5个层面。每一个层面我国的本土厂商都有新的发展机遇。比如传输层的协调服务网络技术的应用,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技术数据和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挖掘,都可以给企业带来跟进研发的机遇。

  物联网增量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带动了一批强大的产业集群。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总体规模已经达到2600亿元,其中仅仅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就已经占到整个产业93%的份额。未来,随着行业物联网应用的深入发展,赛迪顾问预计物联网产业在未来年增长率将达30%。

  物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了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中西部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链。物联网产业在长三角的发展,对于物联网在其他区域的发展有着示范意义。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扶持了大量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并且在产业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长三角目前在物联网方面的发展规模在四大区域居于首位,并将成为“十二五”到“十三五”之间物联网发展的主体区域。

  物联网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是工业,当然是由于传统的工业与物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整个工业价值链已经和整个物联网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包括从前期物料配送到生产过程的控制,再到生产线产品的质量,最后一直到销售。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阶段,庞大的物联网应用必将给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保驾护航。

  移动互联网势不可挡

  赛迪顾问把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划分为移动硬件层、平台软件层和应用服务层。中国的移动硬件制造目前已占据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近50%。中国有相当多的互联网企业,包括台湾等一些硬件终端厂商,也在积极地创造一个适合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的生存环境。

  中国移动互联网2011年的总体产业规模超过5500亿元,其中移动应用服务是三个层次中增幅最快的业务。随着未来市场终端生产逐渐提速,产业发展的速度也会大幅提升,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占全球互联网行业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的一些应用,与云计算和物联网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别的,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是微博、团购以及基于位置的服务,它们占据了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中比较大的比例。目前,政府的产业发展策略把目标集中在如何利用资源集中扶持本土企业的成长发展上。目前很难明确地界定一些应用到底是云计算应用,还是互联网应用。毋庸置疑的是,产业的整合是由用户需求的多样化所驱动和决定的。

  赛迪顾问建议,地方政府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规划先行,无缝对接国家产业布局和国家应用示范的项目,积极创新融资机制,并且加强培育一批具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性企业。而对于行业企业,赛迪顾问则建议:应该加强技术研发,主导市场标准;掌控产业链制高点,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抓住市场发展机遇,深入研究政策导向;应用示范推进重点,承接国家产业创新发展工程,进而构建并融入到产业生态系统中,利用各类市场要素带动企业的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深化“两化融合”

  ■ 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

  “两化融合”不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简单叠加,而应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战略、创新、产业、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建设的转型升级阶段,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的历史任务。如何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问题,需要根据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演进规律,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共生与融合,执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战略。

  重点支持跨领域的融合技术

  当前信息化内涵处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也已经出现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各级政府需要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全力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制高点的基础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视角,综合布局工业化发展整体战略,明确特定时间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着力点,从而以战略的角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新战略。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涉及信息采集层、传输层、存储层、处理层、执行层的综合技术群,未来将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支撑点。

  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信息化高端装备,发展智能计算机辅助技术,发展高端软件技术,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技术。

  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升级

  从国家层面来看,要抓紧建立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配套的宏观管理体系,各国都是通过技术大发展促进了管理体制的变革。

  从企业层面来看,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组织结构升级。通过高效的在线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等新的沟通方式,可以推动企业探索应用新的管理模式,实施信息共享,促进纵向和横向部门的优化组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流程再造,通过计算机智能辅助和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彻底打破过去的管理流程,用信息化的智能设备更大幅度代替人的脑力和手工操作,追求智能和人工相结合所产生的最大化管理效率。

  移动互联网:进入高速成长期和全面整合期

  ■ 赛迪顾问通信产业研究中心

  移动互联网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终端厂商、运营商、互联网厂商都在将自身的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纵向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2012年将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迎来更大发展和变化的一年。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进入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视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1年12月2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有关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的常务会议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对此作出具体部署。

        产业大格局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南北呼应,西部崛起”的总体分布。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和以成都、重庆、西安为核心的西三角这四大区域。该四大区域的产业规模超过全国整体的90%以上。

  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以终端为主。移动互联网用户正稳定增长。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产值份额中,移动终端达到了2155.7亿元,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绝对最大份额。但是移动软件与应用产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企业投资非常活跃,政府投资散落分布。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国企和民营企业领域。三大运营商分别携手上海、南京、广东、四川、厦门、江西等省市分别推行的“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社区”、“无线城市”等计划。从2010年开始,科技部在全国选择十大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支持。

  未来四大发展方向

  支撑技术:通信网络带宽决定移动互联网的承载能力。到2011年9月初,已有237家运营商推出LTE业务。未来,TD-LTE将在亚洲地区占据主流位置。

  终端技术:集成移动云服务的新型移动智能终端将会普及。未来,围绕着“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软件应用商店)+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集成移动云服务的新型移动智能终端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制高点。下一代Web技术HTML5与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使得Web能力得到极大扩展,富媒体、图形高级处理、终端能力访问、高性能JavaScript、运行环境、3D渲染硬件加速、数据本地存储、数据本地查询等技术将把Web打造成为全功能高效率跨终端的统一应用层平台。

  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应用加速普及,信息安全问题开始凸显。对用户而言,用户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办公、即时通信等应用,会有大量的重要数据流,黑客等信息窃取者将关注这一平台,安全问题成为重要话题。网络和国家安全层面的移动信息安全势必会引起关注。

  智慧城市:关注顶层设计 构建全产业链

  ■ 赛迪信息城市信息化咨询中心

  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智慧城市产业将对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自2009年美国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掀起热潮。

  多种模式并进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2011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北京、上海、深圳、宁波、武汉等城市,已经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多数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

  1. 理论框架和顶层设计已逐渐成型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统一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一词最早用于工程技术行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针对一个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技术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

  2.. 多地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目前来看,国内城市大都选择从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应用领域切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躯干,很多城市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以期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先位置。

  三大发展前景

  据北京市经信委信息资源管理部部长郭家义博士介绍,关于‘智慧城市’,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对云计算、物联网的理解上。这也说明了产业对智慧城市建设支撑的不足,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导致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速度缓慢。

  智慧城市产业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通过研发创新和应用创新关联带动和培育发展起来的产业。

  发展前景之一:传统信息服务业智慧化

  智慧城市是多个垂直行业智能系统联动,从而形成的一个智慧的大系统。因此,智慧城市将推动各个纵向行业解决方案的发展,推动以服务金融、电信、企业、政府、公共事业如教育、卫生等行业为目标客户的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

  发展前景之二:智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智慧城市,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应对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还可以为城市打造新兴战略产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融合创新,必将孕育出多种战略性新兴业态。

  发展前景之三:新型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城市各项主体和各个领域,将构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在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还会推动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企业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有线电视系统等多方的紧密合作,在无线宽带、三网融合、云计算中心、IPv6等技术领域,共同为城市通信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

 

  物联网:后危机时代的增长引擎

  ■ 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注重顶层设计、应用先行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的特点。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代表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产业发展注重顶层设计

  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取得突破,产业发展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已取得许多成果,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2010年,我国主导提出的传感器网络协同信息处理国际标准获正式立项。随着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许多困扰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传统“一窝蜂”的发展方式正在逐渐改变,物联网产业集中发展本地优势领域,与其他地区物联网产业形成互补,促进产业进入优化发展的轨道。

  应用先行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带动物联网产业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十二五”期间,中央不指定大型企业进入物联网产业进行产业推动,而是将细分领域的具体应用项目进行公示,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研究机构申请。物联网企业更应抓住政策机遇,精益求精发展物联网技术,抓住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国外企业的高技术垄断,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目前国内“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较低层次的行业应用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也不利于形成跨行业、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商业模式。仅仅依靠政府推动和投入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产业环境,只有在政府支持和市场推动共同作用下,建立多元的多方共赢商业模式,才能够真正使产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经济增长新引擎

  物联网是经济增长新引擎,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中国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重大历史机遇。物联网的快速有序发展,将促进社会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将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水平,极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引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平板电脑:行业应用开始启动

  ■ 赛迪顾问IT系统产业研究中心

  2011年全球平板电脑市场呈现产品多元化,苹果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厂商竞争策略分化、低成本与差异化并存等新的特点。

  经过2010年的市场培育和成长,2011年全球平板电脑销量和销售额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全年平板电脑销量达6039.5万台,销售额2343.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51.8%、186.7%。

  产品差异化竞争

  产品多元化趋势渐显,新产品密集进入市场。随着2010年iPad的热销,主流PC厂商、智能手机厂商和内容厂商纷纷进入平板电脑市场。除苹果的iPad2之外,三星、戴尔、摩托罗拉、HTC、华硕等厂商纷纷推出了基于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产品,屏幕大小涵盖10.1英寸、8英寸、5英寸等多种尺寸。此外,是否具备通话功能也成为平板电脑差异化的重要特征。

  iPad2继续受到市场追捧,苹果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11年3月,iPad2在美国发布,相比较iPad,iPad2在厚度、重量、CPU、摄像头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进。iPad2在平板电脑市场的高端定位进一步明确,成为3500元以上平板电脑的首选,产品继续受到市场热烈追捧,苹果在全球平板电脑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厂商竞争策略分化,低成本与差异化并存。从全球市场来看,亚马逊Kindle Fire平板电脑通过极具攻击性的价格以及内容交叉销售策略,与iPad2进行了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除了亚马逊之外,其他主流厂商也纷纷寻求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但由于主要依赖硬件销售盈利,所以在成本方面难以像Kindle Fire那样对市场形成价格冲击,也未能形成与iPad产品显著的差异。

  2010年的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在iPad的带动下,经历了启动和快速成长的过程。2011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销量达到492.5万台,比2010年的45.4万台增长了近10倍;销售额达到189.8亿元,比2010年的21.9亿增长了近8倍。

  行业应用市场空间巨大

  国产品牌在低价策略推动下,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与2010年平板电脑市场iPad一枝独秀的情况不同,2011年,国内众多传统PMP厂商和手机厂商进入平板电脑市场,以低价策略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

  安卓平板电脑高端和低端分化,两分天下。2011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开始分化,3500元以上的高端平板电脑与1500元以下的低端平板电脑成为主要的消费对象,1500元至3500元价格段区间的平板电脑销量一般。

  平板电脑行业应用开始启动。平板电脑具有便携、直观、操作方便、功能扩展灵活等特征,在行业应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2011年,平板电脑在国内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应用,部分厂商对于平板电脑在教育、医疗、金融、电子政务等重点行业的应用开始进行预研和布局。

  电子政务云:进入实战阶段

  ■ 赛迪信息电子政务咨询中心

  电子政务云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平台技术框架,可以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整合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建立完善的应用系统和管理机制,是2012年电子政务云建设的重点。

  越来越多的厂商介入云计算市场,一批解决方案开始在金融、能源、通信、制造、医疗、教育等行业示范应用。电子政务云是云计算市场的重要一角。截止到2011年底,上海、北京、青岛和西安等城市已在电子政务云应用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借“云”升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重点,一是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二是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电子政务现阶段需要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来促进政务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要求,使云计算成为电子政务未来借力的主要技术。

  电子政务云本质上是构建了统一的政府底层IT基础结构。驱动电子政务云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减少专业维护人员;推动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政务资源共享的需求;提高服务灵活性,改善服务可扩展性,推动创新提升服务效率;整合平台,提高安全性的需求。

  2011年,随着各行业云计算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在既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开始探索云计算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创新应用。

  建设节约型政府

  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低成本、高安全等特性,将其应用于电子政务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能节约建设成本,降低财政支出。将全国各部门、各地区的电子政务支出集中起来,用于建设云计算平台,费用会比分散建设减少许多。云计算除了能在计算方面发挥规模效益外,采用诸如虚拟化、自然制冷等若干新技术还能降低运行成本。

  其次,以IaaS为核心的云计算中心将为政务门户网站运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以及政务系统应用提供有力的后台保障。随着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入,传统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不断上升,云计算模式提可以提高政府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降低政府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

  再次,以PaaS为核心的云服务平台将助力服务型政府体系建设。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借鉴成熟的电子政府云服务模式,建立“一站式”、“一网式”的云服务平台,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最后,基于云计算的交换平台将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联动与政务工作协同。云计算模式的“信息集成、资源共享”特性将在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中发挥巨大作用。交换平台的应用,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服务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桥梁”,实现不同电子政务系统间的信息整合、交换、共享和政务工作协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电子政务云是电子政务和云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云计算重点应用和业务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2012年,将有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电子政务云的建设。

  云计算产业:四大发展动向

  ■ 赛迪顾问IT系统产业研究中心

  经过2010年的探索,2011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地方支持、企业投入的多方带动下,云计算的成功案例正不断增加,应用解决方案不断丰富。

  中国云计算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国家层面看, “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均把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强调,云计算产业进入实操阶段;从地方层面看,已有包括北京、上海、无锡、杭州、深圳、成都等在内的30余个地方政府推出各有侧重的云计算产业规划,云计算产业区域布局正在形成;从企业层面看,IBM、谷歌、微软、曙光、浪潮、华为、联想等国内外IT企业均将云计算作为业务创新与拓展的重要方向;从用户层面看,各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用户也开始尝试部署云计算应用。

  云计算试点示范有序推进

  相关文件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先行试点示范城市的多个项目已经获得专项基金支持。这些项目涉及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公共技术平台等云计算应用中的多个领域,支持资金总额为15亿元。专项基金将发挥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富能源地区大力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在土地、能源、成本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应用需求不断增长,维持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运行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富能源地区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比如鄂尔多斯正在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建设,新疆提出了“天山云”计划。与云计算产业相关的投资与税收将为上述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国内厂商助力云计算应用的落地

  曙光的城市云、浪潮的行业云、联想的个人云等国内IT企业的典型云计算应用陆续推出。云计算在政府、行业、个人等领域的应用落地路径逐步清晰。在政府领域,云计算能够提供可靠的基础软硬件、丰富的网络资源、低成本的构建和扩展能力,为实现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随着国内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云计算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城市各层面信息,极大地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基础服务的能力,从而加速“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

  在行业领域,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云计算将为企业提供从研发设计、生产控制、市场营销到内控管理的整合式新型解决方案,以适应企业业务快速变化的要求。

  在个人领域,云计算将转变个人及家庭数字化生活的消费方式,除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提供个人与家庭用户邮箱、门户等传统网络服务之外,与移动智能终端结合的云存储、LBS、SNS等新兴应用将成为未来数字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计算中介组织、协会成沟通平台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云计算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6月9日成立。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云计算专业委员会由云计算领域中的产学研用群体自愿组成,是自律性民间社团组织,其主要职能体现在开展调查研究及咨询工作,为云计算产业发展提供策略、规划及政策建议,积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引领行业自律发展,组织并开展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标准规范交流及互助合作活动等。

  云计算专委会将有效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的资源,为各方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推动我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国内云计算产业在政策、区域布局、应用创新与合作模式上均呈现新的发展动向。

  1.国家级应用示范项目将成为未来我国云计算应用的风向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大力推进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云计算应用示范项目。国家级应用示范项目将成为未来我国云计算应用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而深入研究国家级应用示范项目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脉络。

  2.云计算重构我国IT产业区域布局

  一方面,随着云计算“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完成,我国云计算产业区域发展将实现统筹布局。受利好政策的推动,我国西部地区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将提速。由于云计算带来的IT应用模式变革以及传统模式下面临的能耗、成本等压力,未来几年,我国云计算基础设施产业将呈现总体向富能源、高纬度地区转移的趋势,从而带动全IT产业链的区域变迁。

  3.行业与个人应用将成为未来几年的市场机会所在

  随着云计算技术与商业模式逐渐成熟,云计算行业与个人应用的商业价值将回归,面向金融、物流、教育、公共卫生、交通等重点行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将日益丰富,并且形成规模庞大的新兴市场。云计算能够提供随时随地可获取、可计量的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并可通过网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终端产品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支撑基数巨大的个人云计算应用市场的发展。

 

  云经济:产业雏形初显

  ■ 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中心

  伴随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云经济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细分经济形态,并对社会生产、生活等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11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蓬勃发展。云计算从政府到企业和个人用户,从IT行业向传统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延伸。

  1.云经济总量将超万亿元

  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以来,云计算产业在全国迅速发展,从而加快了成都、广州、佛山、重庆、宁波、西安、廊坊、武汉、鄂尔多斯、苏州、南京、镇江、乌鲁木齐等城市信息化的进程。云计算已成为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上述城市将成为国内云计算建设发展的区域性代表。

  到2015年,各主要城市云经济带动产业链形成的产值均在千亿元以上。据此测算,届时,全国云经济产值将超万亿元。云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形态之一。

  2.ICT厂商向云服务提供商转型,为云经济提供基础支撑

  云经济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力量。

  在云经济的驱动下,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各种融合式的创新不断涌现。未来,云用户的IT成本将大大降低,他们不再需要专门的IT资产,也不必关注IT问题,只要将精力和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注重IT应用即可,因为通过云终端能够按需获得想要的计算资源。传统的ICT服务提供商若想在云时代不被边缘化,就必须逐渐转型为云服务提供商。云计算将进一步缩短产品推向市场所需要的时间,并且使得传统的IT服务交付模式变得更加灵活高效,ICT供应链管理更具动态性。

  3.传统商业模式加速向云经济模式转变,规模经济效应日益彰显

  在云经济蓬勃发展的带动下,现有的以软件授权许可(License)为主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显著改变,在线、按需等模式将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借助云计算,数据信息、计算资源的大规模服务成为可能。用户不必花费更多的时间在IT建设和维护方面,只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创新和主营业务的开拓即可,这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4.安全保障成关注重点,制度建设将逐步推进

  当前,云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用户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这对于一个新兴的经济形态来说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未来,政府应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规范行业发展,保障云经济的安全,此外还应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细分产业、不同的区域市场以及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进行更为清晰和细致的界定,划分产业的安全等级,从而达到既有效保障经济安全,又保持适当灵活性的目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公众及企业级用户进行数据安全,尤其是云安全知识、法规、制度的宣教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应启动云经济立法,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协议,解决数据隐私保护、数据主权归属等问题,并明确相应的违约责任,为大规模云服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此外还要鼓励和规范服务提供商和用户之间签订服务水平协议(SLA),对产品和服务流程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约定,从而消除客户的安全之忧。

  行业IT应用: 新技术催生新市场

  ■ 赛迪顾问IT系统产业研究中心

  政府加大云计算投资力度,共有云建设提速,新兴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信息化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2011年,信息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新兴应用需求不断涌现,中国行业IT应用市场呈现新的特点。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加大云计算投资力度,公有云建设提速,新兴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与政府服务化转型的过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在教育领域,云计算与移动终端的结合正在催生新的师生交互模式;在卫生主管部门的推动下,“3521工程”全面展开,由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建设所带来的IT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医疗行业IT市场进入难得的机遇期;在企业应用领域,金融、能源、电信、互联网等重点行业IT应用正在发生变革,信息技术的融合式发展在实现更有效率、更低成本的信息管理应用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如移动银行、智慧油田、电信混合云等诸多新兴业务与商业模式。

  政府:

  1.政务私有云成为内部业务系统首选

  政府行业用户拥有大量保密数据,数据存储和运算在公有云上可能带来信息安全问题,因此政府用户在业务系统数据的存储与处理上对公有云持观望态度。而私有云一方面可以应对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业务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带来的信息孤岛困境,另一方面又能较好地保证数据安全性,因此政务私有云数据中心成为政府行业内部业务系统的首选,很多省、市级政府已经开始或正在部署业务系统向私有云平台的迁移和集中。

  2.民生领域公共服务云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

  2011年是云计算从技术走向应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年。在中央层面,几个部委针对五个云计算试点城市推动了一批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在地方政府层面,多个省市为了积极配合云计算产业发展,同时搭建智慧城市架构体系,促进了政府行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大部分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刚刚完成规划或还在规划设计中,这将带动2012年政府行业数据中心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教育:

  1.基础工程与提升工程并行发展

  由于中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区域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教育的基础工程建设和提升工程建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并行发展,相互促进,其中基础工程包括远程教育、教育基础工程设施建设等,教育提升工程包括数字校园、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等工程。

  2.云计算应用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数字校园的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则为教育行业的应用提供了解决途径,2011年众多IT厂商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教育云的出现可以实现跨班教学、同步广播、课程录像点播及实时课程录制等网络化教学,以及数字化校园网络互连与教育资源共享。

  医疗:

  1.“3521工程”将成2012年医疗信息化主要推手

  2010 年底,国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简称“3521工程”;2011年,财政资金拨款逐步落实,重点项目正式启动。14个试点省份将加大医疗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为重点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及以电子病历应用为重点的数字化医院,着力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等五个业务领域实现突破。基层医疗机构的IT水平的提升将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与此同时三甲医院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数字医院改造,都将成为IT厂商的巨大机会。

  2.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及家庭医疗保健市场机会

  在远程医疗领域,通过云计算提供的后台计算能力,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可以简化医疗设施。在移动医疗领域,利用移动互联网,病患可以方便地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进行预约与挂号,医用PDA、医用平板电脑、移动医生站的普及将使医护人员可以在医治现场方便快捷地访问业务资源。物联网的应用也将创新医疗器械管理、手术室管理、药物管理等传统业务的手段。在家庭医疗保健市场方面,已经有部分厂商开始尝试开发家用医疗终端及后端完整解决方案,在慢性病防治 、老人看护等方面存在巨大市场空间。

  电信:

  1.政策力挺电信业发展,带宽投资成“十二五”重点

  在“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仍然是重头戏,其中3G或4G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规划,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电信业总体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2万亿元。

  2.业务重心变轨在即,电信运营商投资向云看齐

  电信运营商在未来不断增加其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对于新的业务系统和新的移动应用的建设将更加重视。三大运营商共同投资的方向就是云计算。运营商对于应用的投资也在加快,比如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中国联通的“沃云”以及中国移动发起的百万中小企业的SaaS业务。

  互联网:

  1.创新活跃,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仍为投资热点

  近两年,我国互联网创新更加活跃,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其中,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仍为互联网领域的投资热点。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社交网站在2011年取得了高速发展。此外,国内轻博客应用的启动,成为新兴社交网站媒体的另一个典型代表。传统社交网站和网络媒体的用户使用率明显下降。在电子商务领域,2010-2011年,在以淘宝为代表的C2C快速发展的同时,电商市场细分开始显现,大量投资进入细分市场。团购作为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重要创新,经历了2010年的爆炸式投资增长之后,2011年行业集中度开始逐步提高。

  2.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融合型技术和业务成重点

  随着3G通信网络的逐步普及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开始出现爆炸式增长。从通信企业看,提升数据带宽和创新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成为运营商下阶段投资重点。从IT企业看,不仅腾讯、百度、淘宝、新浪等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及大量聚焦于细分市场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将业务向移动终端延伸,以联想、华为为代表的众多传统IT制造企业也借助智能移动终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发力。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云计算等领域的结合,开始催生出以小米科技为代表的融合创新的一批新兴创业公司。未来,融合了通信、互联网、IT设备制造等多方面技术和业务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仍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产业投资的热潮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金融:

  1.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是IT投入不变主题

  银行对核心业务系统的更新改造在持续进行中,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对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需求尤为迫切,从而也使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改造成为近年来金融行业用户信息化建设持续不变的主题。

  2.公有云将成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新选择

  与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企业相比,中小型金融企业由于受自身资源限制,为降低信息化建设投资成本需另辟蹊径,而建立金融行业公有云无疑将是最佳选择。建立基于中小型金融企业的应用平台,为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各种结算服务,使更多的中小型金融企业不必重复建立各种应用系统;搭建行业公有云,打破传统金融企业数据中心各自建设各自运营的建设管理模式,使中小型金融企业不需要建立数据中心,一切软、硬设备和技术问题都交付给云计算服务商完成,可帮助其节省大量建设与运营管理成本。

  能源:

  1.把握技术发展潮流,优化升级应用平台

  “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的IT应用建设将继续坚持“六统一”原则和“建用结合,以用为主”方针,提升完善经营管理平台、生产营运指挥平台、信息基础设施与运维平台三大平台功能;推进系统集中、集成发展,围绕“统一、集中、集成、一体化”做文章,最终实现总部和企业相关系统的全面集成;在规划、标准、设计、投资、建设、管理等方面落实统一管理原则;把握技术发展潮流,深入研究3G、4G、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最新技术成果;重点建设ERP大集中、数据仓库及辅助决策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加油卡、数据及灾备中心等系统。

  2.全面建设智能电网,深入推进业务应用

  “十二五”期间,配电企业智能电网建设将进入全面建设的阶段,其IT应用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平台集中、业务融合、决策智能、安全实用。而发电企业的IT应用建设主要是以一体化平台建设为核心,以燃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及内控、物流管理、工程管理、计划管理、安全管理等业务系统为重点。

  公用事业IT应用:定制化与本地化

  ■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中心

  未来三年,我国公用事业IT支出将保持22%以上的复合增长率,解决方案市场将保持2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近年来,我国公用事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IT支出的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公用事业作为民生的重要领域,将持续受到产业政策驱动。

  近年来,我国公用事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IT支出的快速增长。

  IT支出增长强劲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公用事业行业的IT支出约为195亿元,其中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为28亿元。

  电网行业IT应用保持高速增长。智能电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电网行业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电网行业IT应用的集采力度逐渐加大,国网SG186、SG-ERP,南网“4+1”工程、“6+1”工程成为电网行业IT应用的重要风向标。当前电网行业IT支出逐渐向软件和服务倾斜:国网SG186工程、SG-ERP工程都以应用软件的部署为核心,与ERP相关的实施和运维支出不断加大。

  燃气行业逐渐进入管网时代,对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西气东输”二线干线的投产,三线、四线等主要干线的规划建设,推动燃气行业进入管网时代。燃气行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目前建设的重点是SCADA和GIS。燃气行业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信息孤岛现象普遍,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较难。这也说明燃气行业信息化市场潜力巨大。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燃气行业智能化的应用。

  供水行业信息化面临诸多利好。2011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发布,明确了水利行业的战略地位,水利发展迎来投资的高潮。供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信息化建设也将因此受益。我国供水行业信息化主要受城市化、产业政策的驱动。供水行业相关政策的出台,供水业务标准化的推进,供水行业市场化的发展,共同促进了供水公司对现有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完善。

  市场化驱动IT发展

  2012年,公用事业行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公用事业行业自身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各种迹象表明,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公用事业的市场化,逐步提高水、电、燃气分销的市场化水平。在燃气领域,昆仑燃气、新奥燃气、华润燃气、港华燃气为代表的国资、民营、外资燃气企业集团,以及以北京燃气、上海燃气为代表的城市燃气公司,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使行业兼并重组成为常态。具备优势的燃气企业及外来竞争者将通过兼并、收购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为适应日益变化的竞争环境,燃气公司必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司的管控能力,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能力。

  未来我国公用事业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赛迪顾问预测,未来3年中国公用事业IT支出将保持22%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中国公用事业解决方案市场将保持2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公用事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架构灵活、专门为行业量身定制的、本地化的专业应用系统。公用事业行业的专业应用系统应当采用真正的SOA架构,具备端到端的业务流程引擎,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业务组织架构。例如,燃气行业的客服与计费系统应当具备强大的计费引擎、灵活的合同设定模块,可灵活定制开发,并能与其他业务系统顺畅集成。

 

  社保行业IT应用:政策与应用双驱动

  ■赛迪顾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中心

  “五险合一”、多系统整合、城乡统筹、社保一卡通等将成为社保IT应用的主要拉动力。

  “十二五”规划对社保制度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不断完善给市场带来巨大机遇: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提高社保系统服务能力、统筹城乡、省级统筹、新农保、新农合、一卡通等政策要求社保系统升级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各地政府在社保行业的IT应用投资将大幅增加。

  2012年,随着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中国社保行业IT应用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五险合一”的综合服务系统促进社保系统升级 核心经办业务向“五险合一”的综合服务转变是未来社保行业IT应用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五险合一”是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经办机构、统一征收、统一管理。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要对五项社会保险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通过数据中心和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和劳动保障部门与地税、财政、工商、银行等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网和数据共享。“五险合一”是对各项社会保险业务进行统筹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社保信息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能够有效地消除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五险合一”是金保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预计“金保工程”二期仍将深入推进“五险合一”系统的建设,结合社保卡的建设,逐渐实现“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一卡通服务。

  多系统整合为IT应用投资提供持续动力 由于历史原因,社保核心平台一直面临着统筹层次较低,各地系统建设过于分散,水平参差不齐,社保IT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存在信息鸿沟等问题,各种信息系统之间急需整合:新建系统与已有系统的整合、市县系统与省级系统的整合、跨区域的系统整合、城镇社保系统与农村社保系统的整合、社保系统与地税、财政、工商、银行等部门之间系统的信息互通等。多系统整合是贯彻人社部“十二五”规划的体现,系统整合能够为业务经办部门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提高业务经办效率,便于政府机构监管,方便普通民众“一站式”办理社保业务,是建设以民生为本的社保系统的重要体现。单一核心平台向多系统整合将为社保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系统整合需要对已有系统做必要的升级和优化,开发系统之间的接口产品,对信息各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以及对整合后的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运维服务。

  城乡统筹掀起社保行业IT应用的新浪潮 统筹协调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一。统筹协调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在扩大社保覆盖面的同时提高区域统筹层次。城乡统筹是驱动未来社保行业IT应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社保跨区域转移接续是未来社保信息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的统一经办也对社保IT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也将掀起新一轮的社保信息化建设高潮。

  社保一卡通引领IT应用发展 社保一卡通是“十二五”期间社保信息化的重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一卡通定位为提升社保事业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将社保卡纳入国家总体部署,确定了“全面发行社会保障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发卡数量达到8亿张,覆盖60%人口”的目标。未来 我国社保信息化建设将突出一卡通这一重点,社保卡的应用范围将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个险种、各个业务领域,并且搭载了金融功能,可办理金融业务,尤其在就医、购药时的医疗保险结算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便民作用。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保卡的普及和应用将再次引爆社保行业IT应用市场。社保一卡通还将促使全国各级社保系统更新换代。社保IT系统的核心端将相应增加新的功能模块,同时处理好与金融系统数据的互通,以及相应的信息安全问题。未来各地将加大以社保一卡通为重点的信息化投资,相关的社保行业IT产品提供商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浪潮袁谊生:云计算资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

  ■ 本报记者 李奕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袁谊生在2012年中国IT市场年会上,对云计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采访时表示:在云时代,需要将IT资源当做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来管理。

  以战略眼光看云计算

  袁谊生认为,随着虚拟化等核心技术的成熟,计算资源、存储之间的共享在技术手段上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当前,业务系统与IT资源已经可以实现分离,这种分离使得IT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具有了更大范围的技术可行性,出现IT资源维护者和使用者的分工。未来的数据中心可以提供集中的IT资源和计算能力,像水厂和电厂一样,用户只需通过申请获取相应的计算资源。”

  袁谊生认为,以战略的眼光看云计算,应当将IT资源当做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来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维度:云计建设模式将发生深刻的转变,建设和管理应该有准入制度;分工将进一步细化,云计算会催生新的IT业态;应以政府作为主要推动力发展云计算,行业云是当下中国云计算发展的重点。

  “从政府层面上认识,云计算是一个时代,已经到来”,袁谊生认为,“数据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财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体承接了大量数据。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忧和企业信用的问题,亟待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加强监管力度。”云计算模式在提供相应IT资源和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会带来数据安全等重要问题。从这个角度看,IT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政府监管不可缺席。

  自主可控的云计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基于泛在网络的云计算部署和实施已经具备了条件。“随着带宽、网络环境等条件的发展,网络层面的云计算条件已经具备”,袁谊生表示,“浪潮在核心设备上的技术积累,从八路服务器到高端服务器,包括操作系统、海量存储系统等,已经实现了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这也为浪潮实施全面云计算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

  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同比增长25.3%,3倍于全球平均水平。国产品牌中浪潮继续保持国产销量第一,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市场增长的一个核心动力来源于政府,浪潮2011年在该市场保持了领先地位,市场份额达到28%。社保、卫生等公共服务系统以及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带动了IT基础设施扩张,从而催生了政府行业整体增势。

  政府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主要市场增量领域倾向于采用云计算等领先技术。“浪潮已经与济南市政府、山东省卫生厅等政府部门合作,帮助他们具体实施云计算项目,实现落地。包括卫生云、广电云等在内的一大批政府主导的云计算项目已经投入使用。” 袁谊生认为,“在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将起到牵头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将进一步明晰和完善云计算的产业环境和应用环境。”

  加速云战略转型

  2011年是创新技术应用普及的一年,浪潮的云操作系统、服务器、海量存储等云计算核心产品已经形成规模,技术布局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浪潮实施全面云计算战略转型,成为涵盖IaaS、PaaS、SaaS三个层面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

  在谈到云战略转型时,袁谊生表示,软硬件一体化和“产品+服务”的趋势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浪潮在云计算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向突破: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大型服务器、海量存储等云计算核心装备;另一方面,探索云计算运营和服务等新兴产业环节,从技术产品端向运营服务端扩展。袁谊生还表示,浪潮将在国内建立更多的研发部门,加速云计算战略的全面转型,并着重发展和推广行业云的应用。

  中标软件:争取与国外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 本报记者 王娟

  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实践,产业发展实现大飞跃的标志之一是龙头企业的出现。目前,中国软件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行业产值相比2000年也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上到了一个全新的档次和高度。这或许预示着中国软件业将实现历史性的腾飞。

  在新一轮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主的技术浪潮中,政府和企业都积极把握机遇,争取和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另外,政府对发展自主软件给予的政策上的大力扶持给软件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基础软件放首位

  机遇与挑战共存。虽然我国软件产值超过了万亿元,但是在整个中国信息化应用领域所占比重并不高,在整个IT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有限。“这说明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的产能和规模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中标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与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相比,虽然我们在紧随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但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弱,很多信息技术核心的东西都是从国外引进而来。在这种形势下,中标软件是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

  中标软件很早就注意到了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及时作出了重大的产业调整,在新技术浪潮下,中标软件实行了多品牌化战略,对一些新兴行业做战略布局。例如针对移动互联网建立独立的产品线,开发中标凌巧系列产品。

  中标软件在技术方面抓住了云计算这个最大的产业化浪潮,将操作系统进行了“云”化。“这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要求的新的操作系统技术战略转型,这是一个重点的方向。”中标软件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部总监李震宁说。

  最重要的是,中标软件一直把国家对基础软件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与国防科大的战略合作,为我国提供值得信赖的安全可靠操作系统产品,推进国产基础软件在国防以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联合培养软件人才

  软件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是创新和人才的瓶颈。我国软件企业的创新基本上是微创新,很多安全企业被称作“小老树”,是这样的企业在支撑着国内的安全软件市场。

  要解决这种长期形成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在创新方面,中标软件身体力行,创新已经成为中标软件公司发展的原动力。“中标软件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是企业从内到外的变化,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普及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这已经浸润到了每一个员工的骨髓和企业文化之中。”例如:中标软件针对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创新性的对系统软件产品做了大量定制、修改和开发,推出了病例通,卫生信息平台支撑系统等行业解决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客户反馈和示范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标软件与国内优秀的大学共同创建中标麒麟学院,把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的知识纳入现有教育体系中, 未来将为我国基础软件行业培育大量可用好用的技术研发人员。

  此外,中标软件等软件企业也在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让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标软件在去年开办商学院,面向所有企业内部的员工,吸引有学习愿望的员工参加。“这项举措也是我们普及企业创新核心理念的一个最重要的播种机。” 李震宁说。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