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ICT企业转型进入关键阶段
摘要松下、索尼、日立等日系消费电子企业的业绩集体下滑,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移动终端“帝国”遭遇战略迷失,惠普、微软等进入战略调整期。转型,业已成为中国ICT企业的必然之选。 ...
苹果天生就是个“搅局者”。
1976年,Apple I原型机在乔布斯的车库开发完成。在向惠普推介碰壁后,乔布斯等人在愚人节这天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新公司主推Apple I产品。
1981年,IBM推出个人电脑并获得巨大成功。三年后,Apple Macintosh发布。随即,苹果制作了广告片《1984》在全美影院放映。“1984不是1984”的广告词,让苹果公司建立起致力于砸碎信息垄断和信息独裁的形象,掀起了信息去中心化、个人化的浪潮。
此后,苹果与IBM、微软等IT巨头分分合合,公司经营起伏跌宕:1991年苹果与IBM结成联盟,IBM为苹果开发RISC处理器,即Power PC;1997年苹果与微软结盟,将微软IE浏览器集成到苹果操作系统中;1998年苹果宣布重新赢利。
2010年以来,iPhone、iPad的相继问世,成就了苹果这家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企业,使其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同时,苹果引发的“蝴蝶效应”也搅动了全球ICT市场格局——松下、索尼、日立等日系消费电子企业的业绩集体下滑,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移动终端“帝国”遭遇战略迷失,惠普、微软等进入战略调整期。转型,业已成为中国ICT企业的必然之选。
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间的界限已经模糊。苹果的产品及其引发的“蝴蝶效应”,加速了信息终端的技术和功能融合,加速了通信服务、计算服务和内容服务的融合。某项技术或某种模式的垄断,让位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未来ICT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饱受缺乏核心技术之苦的中国ICT企业,既面临“缺芯少屏没面子”的挑战,也面临商业模式创新和重塑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融合性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全球ICT市场上竞争格局和赢利路径也正在被改变。以时尚著称的日韩品牌,擅长技术的美国企业,以品质制胜的欧洲产品,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苹果的冲击。中国ICT企业业已开启从低端向高端转型,从制造向服务转型,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向现代管理理念转型的过程。甚至,人们对苹果产品出自“血汗工厂”的质疑,也促使“中国制造”的代工模式被重新审视,促使中国ICT企业将社会责任嵌入到经营战略之中。
此外,宏观经济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从创立到跃居上市公司市值榜首的30多年中,苹果不乏里程碑式的产品,也不乏生死抉择的窘境,而不断地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支撑了苹果的持续发展。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ICT产业,正在从速度和规模型向耐力和效益型转变,正在从机会主义模式向常态模式转变。“稳中求进”的基调,要求ICT企业提升持续赢利能力,加速调整业务结构,重构其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随着苹果电视( iTV)的问世,因苹果这只“蝴蝶”而引发的“龙卷风”,正在袭向电视技术、产品、内容服务领域,或引发ICT企业向智能电视领域渗透。但战略转型是一个企业进化的过程,考验的是企业在研发管理、产品创新、人才梯队、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在这些方面走在转型的前面,企业才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