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探寻软件产业做大做强之路

2012-06-12 17:16:00作者: 来源:

摘要如何完善投融资环境,帮助软件企业做大做强成为6月2日举行的2012中国软件行业投融资高峰论坛上政府部门、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服务机构代表热议的话题。 ...

一方面我国软件百强企业的总收入抵不过苹果公司的收入,超过万人的软件企业更是屈指可数,我国软件产业需要通过并购、整合打造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轻资产软件企业融资难,大量初创的科技企业需要各种不同渠道来融资。如何完善投融资环境,帮助软件企业做大做强成为6月2日举行的2012中国软件行业投融资高峰论坛上政府部门、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服务机构代表热议的话题。

  搭建科技与金融之间的平台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姜贵平表示,北京市经信委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轻资产企业的融资问题,并提出了大力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的概念。科技金融的一端是科技,一端是金融,应该借助专业平台来促使两端达成最优配置,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和资源浪费。

  要打造软件龙头企业,并购、整合是路径之一。这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专业中介机构的参与。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简称“软交所”)正是基于这一初衷设立的平台机构。目前,软交所围绕股权融资及并购业务,定期开展壹周创业秀、月度科技成果推介会、季度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切实有效地帮助需求企业对接项目、技术、资金,为北京地区的IT企业发展和并购带来了新途径。

  软交所总裁胡才勇向记者介绍,软交所打造的科技金融超市就是通过聚集优质资源和专业服务,对接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通过产品研发平台、供应链处理平台、增信服务平台、需求链处理平台四大核心超市服务内容,匹配投融资系列活动,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软交所推出的软件融资产品“软件贷”的第一个受益客户,讯鸟软件公司总经理吴益民介绍,以软件著作权及软件产品登记证为质押,讯鸟软件成功从北京银行获得了300万元的紧急流动资金。

  美特软件COO关雪峰比喻说,科技是原料,金融是佐料,只有两者完美融合才能做大做强软件企业,才能做出软件产业的美味佳肴。

  新三板的魅力

  很多与会者认为,IT企业从初创、成长到成熟,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是不同的。我国软件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初创企业由于其抗风险能力比较低、信用不足以及轻资产等特点,要获得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初创科技企业更应该寻求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融资方式,而这些融资可能对IT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具有增信作用,形成良性联动。

  上市融资通常被认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目前排队要上中小板、创业板的企业已有数百家,专门针对软件类科技企业的新三板启动正当时。目前国内创业板企业大多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创业成功企业,而新三板的主要目的是接纳更多创新型的企业。“未来新三板不会对挂牌企业的利润提出硬性指标,但要求企业具有持续稳定的主营业务收入、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清晰的股权历史沿革规范,最重要的是具备强劲的创新潜力与成长势头。”金元证券场外市场总部总经理陈永飞说。

  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不断优化的投融资环境,将为我国软件企业提供更有营养的成长土壤,有效促进其做大做强。

  工业软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 本报记者 邱燕娜

  转型升级是这几年我国工业领域的热门话题。这其中,工业软件将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那么,工业软件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我国工业软件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6月1日,在主题为“提升工业软件整体实力,服务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2012第三届中国工业软件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次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承办。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在演讲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制造业正在迈向依靠科技进步、高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形态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高端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

  杨海成认为,工业软件作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转换器、倍增器和助推器,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的深度融合,使得产品设计呈现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个性化等特点,极大提高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

  第二,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使生产制造呈现敏捷化、柔性化、绿色化、智能化,加强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制造能力。

  第三,工业软件支撑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促进管理的精细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第四,工业软件嵌入到传统意义的工业装备中,使得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工业装备具备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形成新型工业的硬装备。

  第五,工业软件通过与业务流程、知识经验和标准规范的集成,形成新型工业的软装备。

  关注工控软件安全

  在本次论坛中,工控软件的安全性也颇受关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刘法旺在演讲中指出,目前我国工控软件的安全问题非常值得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工控系统的复杂化和通用化趋势加大了软件的安全隐患。随着管控一体化的发展,一方面,工控软件供应商为了产品推广,更多地对外公布其软件的协议规范;另一方面,工控软件与其他IT系统集成之后,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流转,加大了信息安全隐患。

  第二,国内工控软件产业综合竞争力普遍不强,难以全面保障软件的安全、可靠。目前在我国工控软件市场,国外厂商在高端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有待提升。而国外厂商参与的工控系统建设,通常不公布其实现细节。

  第三,目前我国尚缺乏工控软件安全性评测的标准规范和评测机构。我国工控软件厂商要想走向国际,其产品需经过国际认证机构的认证,甚至需要为它们提供源代码。

  针对目前工控软件安全隐患加大的问题,刘法旺认为,工控软件用户要强化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工控软件供应商要针对重点领域、行业、系统和产品,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相关的管理机构则应该考虑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工控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性保障能力,同时建立安全性评测的标准,推动标准的互认。

  服务创新为云计算产业注入新动能

  ■ 本报记者 卜娜

  2012年,云计算应用深入各行各业。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为中国经济转型创造巨大机遇。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云计算商业模式,成为产业共同面临的课题。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寻找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开展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两地联合优势互补

  6月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主办,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香港软件行业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承办的中国国际云计算服务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

  本次论坛以“搭建平台创新服务,促进合作助力产业”为主题,旨在通过与国际及我国香港金融服务机构、供应商分享成功经验,为企业搭建沟通、合作平台,提供创新服务,促进企业合作。

  会上,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就云计算发展应突破的关键点、政府在云计算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政府利用云计算协助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以及云计算对区域竞争力带来的影响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相关部门还完成了云计算合作签约。

  云计算产业在中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云计算引发了技术、产业、应用模式、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的改变,也为整个IT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香港在云计算发展方面不仅拥有众多成功案例,并且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资讯科技总监赖锡章看来,内地、香港云计算战略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香港与内地能够形成和好的优势互补。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香港不仅有大量跨国企业的国际总部,还是自由贸易港,特别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他指出,香港在软件及云计算领域的人才数量并不多,战略合作有利于将两地IT人才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审视服务创新落脚点

  政府对云计算应用的推动,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但通过落实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赖锡章介绍,香港特区政府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做了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为产学研各界搭建沟通平台,筹划建立云标准联盟;第二,政府带头采用云计算应用,推进公有云平台的搭建;第三,推进云服务安全标准的落地。

  对于服务创新,香港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资讯科技部副总经理郑松岩认为,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服务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他指出,云服务涉及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各类软件、硬件,而云服务的质量与此息息相关。如果用户采用云服务后,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必然会质疑甚至放弃云服务,最终影响产业的发展。只有制定服务标准与相关法规,云服务才可能迈步向前。这将成为云计算产业获得突破的关键。

  对于双方的战略合作,赖锡章认为云计算案例的分享非常重要。“云计算是一种模式,不是一种技术,只有不断把这种应用模式推广,让运营商和用户了解云计算应该如何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这也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情。”

  他认为,如果云计算产业发展得好,其他行业也会随之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行业发展加速,就需要更多人才。香港希望借助这样的机会完成向知识型经济的转型。因此,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在和一些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来促进IT人才的储备。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