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谢谢柯达

2012-02-14 16:39:00作者: 来源:

摘要曾经,我们感谢柯达,因为我们享受过它带来的美妙影像;在柯达没落的今天,我们依然感谢柯达,因为它又为商学院增加了一个经典案例。 ...

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将柯达剧院作为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永久举行地时,他肯定不会想到,这个“永久”只有10年。

  2月8日,距离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举行还有18天,柯达公司向美国法院申请中止与柯达剧院开发商CIM集团签订的长达20年、价值7500万美元的冠名权合同。

  与奥斯卡分手只是柯达没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一。在此之前,1月19日,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的伊士曼·柯达及其美国子公司,向纽约曼哈顿的一家法院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曾经,我们感谢柯达,因为我们享受过它带来的美妙影像;在柯达没落的今天,我们依然感谢柯达,因为它又为商学院增加了一个经典案例。

  上篇:留不住的辉煌

  1932年,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创始者乔治·伊士曼举起手枪,结束了自己77年的生命。他的遗言是:“我的使命已经完成,还等什么?”当时,他或许没有想到,80年后,这句话会再度和他相关——2012年,他创办的柯达公司无奈地申请破产保护。

  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前,柯达这一品牌就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早期的摄影爱好者们一定会怀念它。这个“黄色巨人”在其走过的路上留下无数精彩时刻。

        剩下的交给我们

  “你按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这则闻名世界的广告语,是乔治·伊士曼在一个多世纪前提出的广告口号。这句话后来成为一句家喻户晓的台词。1880年,乔治·伊士曼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这是柯达公司的前身。1886年,伊士曼研制出卷式感光胶卷——伊士曼胶卷,结束了利用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历史。

  当时,照相机结构非常庞大复杂庞,一个黑色的大帐篷、一个水箱和一个装着厚厚玻璃感光板的容器,携带极为不变。更让人头疼的是操作,如果没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一般人根本无法驾驭这个庞大的家伙,当时照相还是一项难度很高的技术活。

  在伊士曼的努力下,一款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照相机诞生了,伊士曼为它取名叫柯达,并将公司改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K”是乔治·伊士曼最喜欢的字母,因此他希望将它放进自己公司的名字中。

  此后,柯达公司开始了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在柯达鼎盛时期,其员工数量一度超过13万。

  1975年,柯达的工程师斯蒂夫·萨森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第一台数码相机。不过,公司管理层对于这玩意儿不感兴趣,冲印照片依然是人们保存影像的首选方式。当时,柯达公司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个玩意儿的出现成为柯达公司的转折点。

  20世纪90年代,随着摄影技术渐渐从胶片向数码转变,全球胶卷消费市场开始急速萎缩。各大相机生产厂商纷纷将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在数码领域。庞大的柯达却依然紧抱曾让自己飞黄腾达的胶卷,本想再独占鳌头,却不料成为时代变革的牺牲品。数据显示,1997年以来,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柯达的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申请破产时的21亿美元。

  在2000年到2003年间,柯达的胶片利润下滑了70%。此时,柯达才意识到前景不妙,但数码技术已经是大势所趋,并将柯达远远甩在后面。虽然柯达开始寻找转型之路,但并没有挽回其江河日下的颓势。2009年柯达忍痛割爱,将拥有长达74年历史的全球首款商用胶卷Kodachrome退市;在数码相机传感器技术方面,柯达CCD色彩成像技术始终未能有效解决高感问题,价格还一直居高不下。曾经的数码技术先驱,最终被新兴的数码时代抛弃了。

  绕不过去的柯达专利

  “董事会的成员和整个管理层一致相信,为了柯达的未来,这是不得不走出的一步,也是正确的一步。”柯达董事长和CEO佩雷兹在申请破产声明中这样评价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行为。确实,这是柯达最后一个好招了。

  在申请破产保护倒计时的日子里,柯达积极做了不少事——1月1日,柯达简化业务结构。1月10日,柯达对苹果、HTC提起诉讼,称这两家公司侵犯其和数码照片相关的技术专利。柯达指控苹果侵犯其四项专利:用户可以直接从相机传输照片至服务提供商的技术、通过电子照相机发送图片的技术、将图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技术以及通过蜂窝或者无线网络选择性地发送图片的技术。同时指控HTC侵犯其在预览动态图片时截取静态图片相关的技术专利,这些专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iOS产品以及HTC安卓设备的大部分产品。1月13日,柯达表示富士的数码相机侵犯其5项专利,包括捕捉、储存、预览及传送影像等技术,并提起诉讼。1月18日,柯达控告三星电子的Galaxy平板电脑侵犯其五项技术专利,包括捕捉影像与传送数位影像等技术。要知道Galaxy平板电脑可是iPad少有的强有力对手之一。

  可以看出,目前,柯达最能指望的莫过于专利和重组。如此密集的诉讼暴露了柯达的意图——豁出去了,既然专利值钱,那就把专利变成现金,因为现在柯达太需要现金了。柯达对此也直言不讳:“柯达做的就是将知识产权作为一项业务来经营。”

  重组暂且不谈。在专利是重要资产的今天,柯达在其光彩夺目的100年间积累了不少珍贵的财富——柯达拥有的专利高达11000多项。2010年,三星同意支付柯达5.5亿美元,以和解另一件专利纠纷案。当时柯达指控三星侵犯其一项专利——在使用者透过相机预览影像时,减少耗电和储存空间的技术。

  在打着专利官司的同时,柯达或许觉得依靠法律程序获得专利回报的流程太慢,它没忘记走直接打包出售专利的捷径——2011年,柯达决定一口气出售1100多项专利,这占其专利总数目的10%。据估算,这或许能为柯达换取30亿美元。可惜柯达的这些专利没能重现北电专利被苹果、EMC公司、爱立信、微软、RIM和索尼等六家公司组成的企业财团以45亿美元现金拍下的奇迹,至今也未能成功脱手。

  根据美国法律,企业申请破产保护后,它的债权人暂时不能追究这个企业的债权,这能给申请破产保护的企业提供喘息的时间,在申请破产保护的这段时间内想办法。一旦公司通过破产保护,走出了破产法庭以后,就相当于把身上的债务甩掉,可以轻松上阵了。可以说,柯达暂时是安全的,创新在行、做生意不在行的它还算有个安身立命之所。

  中篇:谁动了柯达的奶酪

  柯达的没落,让人不由自主想起风头正盛的苹果以及柯达的同行者。同为企业帝国,柯达即将破产,而苹果却如日中天;同为胶卷和照相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富士安然度过了技术革新的优胜劣汰,柯达却难以焕发新活力。

  同样遭遇技术革新,柯达与苹果、富士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结果?

  掩耳盗铃的创新

  2003年,在柯达频繁更换了4位CEO后,曾在惠普任职20年的彭安东进入柯达公司,并在2005年成为柯达公司的CEO。当他第一次走进他在柯达的办公室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横幅——“扩大胶片的利润”。“当时,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下这个横幅。”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这样说道。

  业界普遍认为,柯达公司之所以倒下,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导致其原有的胶卷和照相市场被快速发展起来的数码摄影产品所取代。然而回顾柯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柯达公司从来都不缺少技术储备和创新。

  1979年,柯达前高管、现任罗彻斯特大学西蒙商学院教授的拉里·马特森撰写过一份报告,报告预测了市场的不同部分将如何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首先是政府勘测机构,随后是专业摄影领域,最后则是主流市场,到2010年将全面普及数码相机。他的误差只有几年。

  1993年,时任柯达中国区顾问的李意欣翻译了国外第一篇介绍柯达数码科技的文章。文中介绍,柯达预测未来所有的产品会通过计算机储存,大家只要拿着硬盘到专门的店面输出,便可取出照片。正如这篇文章所记录的,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正是出自柯达实验室。

  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胶片生产领域掌握许多技术。而更因为如此,柯达的轰然倒下更值得人们反思:一家百年老店的倒下,究竟是因为什么?

  细细琢磨柯达对新技术的态度,我们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1975年,柯达的工程师斯蒂夫·萨森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第一台数码相机。公司管理层的反应是,这非常好,但不要把这个东西告诉任何人。当时,柯达注重的仍然是胶片业务,数码技术仅仅被用来提高胶片质量,而不是制造数码相机。

  柯达希望在高端垄断数码相机的技术,而不积极推广,从而达到延缓数码相机发展速度的目的。这样,柯达就有可能延长胶卷的生命周期,从而使自己能够继续在这个已被自己垄断的行业里赚取丰厚的利润。虽然这个做法不免有些掩耳盗铃之嫌,但在当时不难理解:在上世纪70年代中叶,柯达垄断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正如福布斯的一位专栏作家所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柯达的高级管理层就已经意识到数码时代是大势所趋,但是当时柯达未有任何转型迹象,柯达对业务转型的必要性心知肚明,也不缺乏转型所需的技术储备,但在执行层面却异常迟缓。

  犹豫不决的转型

  柯达身上,带着美国企业的一贯风格——当得势时,掌权人便开始强调保守基业。在柯达100多年的历史中,“保守”成为这家公司最深的印记。曾任柯达大中华区总裁的陈志轩没有避讳这一说法:“想法可以激进,但做事最好还是谨慎些。”

  这种保守的态度,在柯达寻求转型过程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3年前后,柯达开始讨论转型问题,可惜转型的想法并没有最终实施,最主要的原因是“柯达内部对转型的疑虑非常多”。

  直到2003年,在被迫关闭了12家工厂,并将业务由相机制造转为打印机制造后,柯达管理层犹豫许久,终于被动决定实施转型计划。

  2003年9月,柯达宣布放弃传统胶卷业务,向新兴数字产品转移。然而到2004年,柯达才慢悠悠地推出6款数码相机产品,当时,其数码相机业务利润率仅为1%。直到2005年,在全球传统胶卷市场迅速萎缩的情况下,新任CEO彭安东上任,明确提出公司的未来业务重点必须转到数码业务,并规划出柯达转型的路线。随后,柯达关闭全球超过40个大规模的照片洗印厂,大规模裁员,以筹集数码化所需的资金。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柯达当年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的销量第一,然而在接下来的年份,美国数码相机市场老大位置持续为日本企业所占据。

  柯达在转型上如此犹豫不决,一定程度上,是1984年的重组给公司结构带来的后遗症。

  1984年是富士大举进入美国市场的一年。富士以比柯达胶卷便宜20%的价格,一度瓜分走了由柯达独占的美国市场的10%。为了应对富士的挑战,柯达将以往的功能式组织重组为29个事业单位,每个事业单位都独立核算。1985年,为了适应开发创新的需要,柯达又把组织形态改为营业线结构,将29个单位分别编入4条营业线。每一条营业线都是一个独立的组织,负责某项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行销等业务,并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必须为自己的决策以及成败负责。这些举措在当时确实缩短了新产品的推出时间,但也造成了机构庞大、管理复杂等问题。“重组后,柯达设立了17个副总裁,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事。”柯达前发言人艾伦这么表示。

  转型失败给柯达带来的不仅仅是公司继续亏损的局面,也让当时的公司管理层开始反思企业结构。2007年12月,柯达决定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这是一个时间长达4年、耗资34亿美元的庞大计划。重组的目标很明确,把公司的业务重点从传统的胶片业务转向数码产品。为表决心,柯达甚至炸掉了自己的胶片大楼。然而这并未能让柯达挽回颓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终结了柯达的复苏希望。

  虽然在2009年,柯达尝试再次实施战略重组,并将其长达74年历史的全球首款商用胶卷Kodachrome退市,但直到2010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两番,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却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

  近年来,关于柯达公司财务出现问题将会破产的消息一直不断,以至于后来这种消息多了一些“狼来了”的意思。然而经过不断转型重组、专利出售,柯达依然走上申请破产保护这条路。

  下篇:柯达的盘算

  2008年6月,长期占据世界汽车业头把交椅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一个月后,这家还频临破产的企业实现重组,并脱离破产保护。这样的例子应该能给予柯达很大的安慰和信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柯达能从通用汽车从当时申请破产保护到目前的起死回生,除了美国政府给予巨大的援助以外,汽车产业仍然保持强劲的市场需求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在申请破产保护声明中,虽然柯达董事长和现任CEO佩雷兹对柯达脱离破产保护很乐观,但柯达利用何种能力和手段实现复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转型服务提供商

  “我们期待着与股东一起将柯达转变成一个高效、世界级的数字影像与原材料科技公司。”对于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后的未来走势,柯达董事长和现任CEO佩雷兹是很明确的。柯达发言人也多次强调将加强其美国及海外资产的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的负债问题,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正在破产保护期的柯达正采取一些激进措施来完成企业的重组,关闭了13家制造厂、130个加工实验室,从2003年以来裁员总计4.7万人;此外,柯达建立了数字业务,并已成功退出一些传统领域。

  2月9日,柯达进一步宣布,为削减成本,从2012年上半年起将停止生产数码相机、便携摄像机和数字相框,公司计划将业务重心转向授权,从而拓展品牌授权业务,而公司将继续提供在线及零售图片打印业务,以及桌面打印机。

  对柯达来说,这样的选择确实是最好的选择。而不管做什么,现金显然确实柯达现在最需要的,而其手中拥有的大量专利,会成为自己背水一战的资本,为此,柯达也进一步改革成本结构并出售非核心知识产权。

  在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不久,柯达从花旗集团手中获得保护破产企业9.5亿美元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为18个月,用于改善流动性以及运营资本。这让柯达公司有了信心:在此期间,公司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维持运营,公司将继续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实现复苏的时间,柯达希望在2013年。

  复苏可能不大

  从佩雷兹的话里可看出,柯达将专注于重组业务,新的业务架构将致力于提升生产率,减少成本和加速转型为数字公司,从而获取可持续的利润为股东创造价值。说到底,申请破产保护只是柯达谋求重组、轻装上阵的一种手段。这一举措可以增强柯达美国公司的偿债能力,将非战略性的知识产权货币化,从而抛开历史遗留成本问题等包袱压力,未来集中精力致力于最有价值的业务发展。

  目前,柯达希望将推动打印机、软件、包装等业务能在2013年时实现规模翻两番,达到公司总收入的25%,即接近20亿美元。如今柯达的转型轨迹和当时柯达在中国合作者乐凯胶片的转型轨迹相似,然而今非昔比,如今的全球数码影像产业正遭遇来自IT关联产品的持续冲击,柯达的重组转型的难度很可能远比想像中的大得多。

  虽然佩雷兹信心十足,但业界普遍认为,柯达这个百年老店的倒下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柯达最赚钱的胶卷销售和底片冲印两大业务,已经在数码时代浪潮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柯达败象早在多年前已经出现,破产重组只是时间问题。在当前的全球和中国的数码影像消费市场,柯达已经从主角变成了配角。一个着实令柯达难过的事实是:柯达的破产保护申请并没有对相关产业造成影响。

  如今,柯达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在没有主打产品,没有现金流的情况下来开拓新的业务,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这似乎是画饼充饥。

  在改变人们生活方面,柯达功不可没。不过,今天,它可以谢幕了。

  后记:难逃溃败的宿命

  任何一个巨人轰然倒下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没想到它也会倒,第二反应则是:它为什么会倒?

  两大败因

  柯达惨败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战略定位不清晰。由于担心其最大利润来源——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仍将重点放在传统模拟相机的胶卷生意上,放在如何防止胶卷销量的下降上。这种矛盾的心理从柯达在1935年推出的彩色胶卷到2009年才停止生产可见一斑,柯达可谓“一直在转型而又一直未转型”,这直接导致了柯达错过最佳的战略调整机遇期。

  二、缺乏创新。这里当然不是指柯达在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弱。熟悉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柯达在数字成像技术方面基本无人能出其右,许多开拓性的创新都源自于柯达。但可惜的是,柯达却不能将其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不能将其真正市场化。柯达管理层也许没看过《创新者的窘境》这本好书,以至于错过其中可以供管理者借鉴的对创新的管理方法。

  从一个行业霸主的股票走势图上往往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何时受到冲击——柯达亦是如此。1997年,柯达市值达到历史最高点310亿美元,此时对应的是胶卷时代的鼎盛时期,当时,柯达占据了全球2/3的市场份额。这一年,柯达可谓春风得意。

  在1998年,柯达感受到了一丝寒意,全球传统胶片业务初显萎缩之势。更大的打击来自于2000年,日系数码相机品牌崛起,佳能、索尼、奥林巴斯等企业各携利器,并来势汹汹。尽管2005年,凭借品牌号召力和渠道优势,柯达数码相机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位列第一,但2004年至今,柯达仅仅在2007年这一年实现了全年赢利。

  数码影像也是硬骨头

  反过来想,如果柯达没有固步自封,没有徜徉在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上沉醉不已,没犯下一个又一个在今天看来可以避免的错误,会如何?

  最初的设想来自于柯达提早商业化、产品化数码相机,但当时的大环境是计算机普及率低,数码相机相比于传统模拟的相机的诸多优势无法充分体现。柯达若在此时行动,对数码相机的热情极有可能冰封。

  如果能适时开展数码相机业务,柯达会占据一定优势,毕竟它占有先发优势。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因为从战术上来讲,小型化、市场化是日本企业的强项。

  便携是非专业相机最基本的诉求,而日系相机甚至日系消费电子类产品一贯的风格是做工精细,设计人性化,而反观柯达的产品,消费者最大的感受是拍照清晰。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体现,无所谓孰优孰劣,却会在不同的市场中分出胜负。曾经作为美国梦代表的柯达的风格是潜伏在其血液中的特质,无法改变,也不会有人想着去改变的。

  至于市场营销策略,柯达可以改正当时对吸引眼球产品——数码相机和现金牛产品——胶卷的不平衡策略,将现金牛带来的巨大收益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潜在巨大销量产品上,制造出更为丰富的数码相机。但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上,日系品牌从来都是明星产品和现金牛产品相辅相成,循序渐进,产品线极富层次感。

  至于技术,日系相机在新的尖端技术领域开足了马力——佳能拥有影像传感器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拥有优秀的镜头群和镜头系统;尼康在测光系统上独具优势,镜头锐度高,在低端市场一片叫好;索尼的实力体现在柯美的机身部分、蔡斯的光学部分和自身CCD的设计制造能力及图像处理电路。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说即使柯达没犯下忽视新市场的错误,在2001年~2007年的数码相机市场上,柯达与日系,甚至韩系品牌的斗争同样十分激烈,绝不会高枕无忧。

  沿着这个假设走下去,转眼就到了2007年。这一年不止是柯达这一家数码相机企业的噩梦开始了,而且是整个行业都慢慢遭到侵蚀。这一年是苹果强势回归的元年。iPod和iPhone等产品相继问世后,苹果就改变了消费电子类产品的大格局。乍一看,最直接受到苹果冲击的领域是CD机产业和智能手机产业,但实际上,数码相机、游戏机等诸多产业都被苹果用iPhone、iPad等组成的强悍产品线打了当头一棒。这有佳能、尼康等以数码相机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业绩增长不利甚至下滑为证——今年2月,佳能预计2012年全年运营利润为3900亿日元,这远远低于4700亿日元的分析师预期,增幅不足1%,这已是佳能业绩连续第二年增幅不到1%。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手机负责拍照,平板负责显示,卡片机将不再必需”来总结毫不为过。

  柯达的又一个可能的好日子也未能成为现实,反而会演变成残酷的考验。

  医学成像非蓝海

  至于向医学领域进军,柯达的路也不会好走。其在胶片领域的竞争对手乐凯和富士早已运筹帷幄——为拯救利润,乐凯选择了做光学薄膜。2005年10月,乐凯第一条光学薄膜生产线开工。乐凯2010年以平板显示用光学薄膜为主的膜材料的收入同比增长80.5%,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19%,利润总额同比增加9800万元,占同期集团利润总额的42%。2011年9月13日,乐凯集团宣布并入中国航天科技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富士的转型始于2000年。富士甚至利用胶片渗透技术改行做化妆品。不久前,富士胶片株式会社高调宣布,其高端护肤品系列艾诗缇正式进军中国市场。传统胶片业务仅占其收入的1%。别忘了,GE、西门子、飞利浦等更早在医学领域布好局的巨头。在此领域柯达的处境可谓“前有狼,后有虎”。

  留给柯达的蛋糕似乎只剩下在线和零售照片打印和桌面打印机板块(2月9日,柯达表示,计划在2012年上半年停产数码相机、袖珍摄像机和数码相框,以削减成本)前者似乎有所依托但也很需要呵护——在中国,柯达的打印冲洗店还有数千家,但近日有消息爆出,有些打印冲洗店已经把卖彩票做成了主业。后者则需要小心,因为惠普、佳能、精工、爱普生等老牌企业控制着全球打印机市场约四分之三的份额。根据NPD Group的研究,柯达在美国打印机市场仅名列第六,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它是在过去两年中唯一一家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的企业。

  链 接

  北电:出售专利获45亿美元

  2009年1月14日,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子公司分别向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升级后,在高科技通信领域第一家申请破产保护的公司。由于语音电信设备的需求不振,导致北电公司的业绩急速萎缩,为求存续,该公司大幅裁员及处理旗下资产。申请破产保护时,北电公司积欠债权人的账款超过38亿美元。申请破产保护后,北电出售专利获的45亿美元现金,并于2009年5月完成重组,并脱离破产保护。

  通用汽车:获政府援助起死回生

  2008年6月1日,长期占据世界汽车业头把交椅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工业史上最大的一宗破产保护案。在申请破产保护的前两天,通用汽车股价下降33%,收报75美分,创历史新低。与2000年4月份的每股94.63美元相比,通用汽车股价已经下跌了99%。为摆脱困境,通用不得不宣布出售旗下品牌。除了已售出的欧宝外,悍马、土星、庞蒂亚克等品牌也从通用的阵营中消失。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后,美国政府向通用提供500亿美元援助。当年7月10日,通用汽车公司在签署完出售资产的文件后,终于宣布已经脱离破产保护。

  阿尔卡特朗讯扭亏为盈

  2006年12月2日,在业务上一直未能获得突破的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和美国朗讯公司于在巴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家公司已正式签署合并协议。阿尔卡特公司将以换股方式收购朗讯公司股份,收购价高达111亿欧元(约合134亿美元)。在合并后的新集团中,阿尔卡特和朗讯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份。两家公司合并后成为仅次于美国思科公司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其年营业额达到210亿欧元,公司市值约达300亿欧元。根据阿尔卡特朗讯的年度报告,2010年年底,该公司在全球约拥有7.9万名员工。阿尔卡特朗讯预计将于2012年10日公布盈利报告。由于欧洲经济前景迫使客户减少订单,阿尔卡特朗讯首席执行官韦华恩在2011年11月曾下调了公司盈利预测。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