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电子病历建设趋势明显 道路曲折
摘要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基石就是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互通。那么,作为医疗机构,加速推行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的国家。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医疗资源短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重复医疗,医疗费用上升,医疗机构效率低下,医疗差错率增加的现状屡见不鲜。如何让百姓就医更加顺畅,不用重复做一系列检查,在临近的医院就可以得到大城市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可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医疗差错?也许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是打破医疗行业现有窘态的不二的法门。
古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就是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基石就是电子健康档案的共享与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与信息互通。那么,作为医疗机构,加速推行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医疗改革的必由之路
曾有人用“倒三角”理论来形容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分配现状:顶端是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接待病情轻重不一的各类患者、大量手术和门诊病人,看诊病人数量最多;中间是二级医院,二级医院接待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未被充分利用;底端是一级医院,一级医院主要接待门诊病人,利用率很低。
理想的医疗资源分配状况应该是“正三角”:顶端是大型医疗中心专注于疑难病治疗和研究,看诊病人数量最少;中间是地区性医疗机构提供常见、多发和普通医疗服务,看诊病人数量居中;底部是社区型医疗机构,提供社区服务,实现医生、私人诊所和社区医疗中心的全面合作,主要接待门诊病人,看诊病人数量最多。
通过互联互通达到医疗信息的共享,减少一系列冗余检查,使得区域内医疗机构可以检查结果互认,医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病患的病史与健康状况一目了然。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减少患者就医的困难。
我国从2009年实行新医改政策,提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成为支撑新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柱”。 随即国家从2010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是新医改众多配套文件之一,认可了电子病历这一发展方向,开始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卫生部也相继于2010年10月14日发布《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及《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通知》指出,决定在北京市等22个省(区、市)部分区域和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试点工作的目标,即用1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
实施目标:提升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质量
电子病历指的是患者在医院中接受的所有治疗信息,如诊断、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药物、出院情况等,而非狭义的纸质病历的电子化。
“从我的角度理解,电子病历不是单纯把手写的病历电子化,其内涵实质上是把医疗行为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以帮助医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新的模式,促进医疗精细化管理。” 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曾在采访中表示,医疗行为作为医生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没有信息化手段之前很难进行管理。“以前只能管结果――即从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而电子病历让医疗行为更有章可循,把对结果的管理逐步转变为对过程的管理,从而保证医疗质量。”
一旦电子病历能够实现数据共享,便可实现贯穿整个医护过程,横跨医疗服务机构,跨越地理位置,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
“标准难统一”是重要挑战
拥有电子病历的医疗共享时代,医生可以在任何医院、任何时候获取病人健康的相关信息,从而避免重复检查、重复诊断、重复用药,同时,系统可以根据病人的历史信息,提示医生临床用药和治疗的合理性,提高医疗质量,这是理想的数字医疗场景。然而,理想与现实终有差距。据记者调查了解,集成是电子病历的成功关键。而要想很好的集成就需要解决电子病历的标准化问题。
“电子病历的复杂和难度远比预想中的要多,医疗信息共享决非朝夕之事。”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尚邦志告诉记者,“欧美发达国家同样如此,虽然这方面的建设时间上比我们早,力度上比我们大,但目前仍然困难重重。”
“真正达到实施电子病历,医院之间联网共享病人数据、记录都是挑战。电子病历建设的一大挑战就是标准不统一。”同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潘登也这样认为。同仁医院本身有三个区,三个区以前各自有三套HIS系统,后来出于提高就诊效率整合为两套。就医疗信息的互连互通而言,南区医院HIS系统有20至30个模块,不同模块分别由不同厂商提供,目前只有少数几个模块与其他两区实现互联互通。
可以看出,医院内部系统的互联互通都是如此,又何况不同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有专家呼吁,目前医院信息化迫切需要国家从整体上来扶持、规范、引导,包括像医生的行为、医院的流程、医院的运作模式、医院间的关系等等,从根本上为技术标准的实现打下基础。
因为,医疗信息共享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讨论技术标准的阶段,具体的技术实践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始,其中的技术难度也就无从真实感受了。
“目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还没做好,大城市的三级医院做的好的电子病历已经推广一段时间,这本来就是基础不对等的,再加上政府又没有立法支持,电子病例没有统一标准,想要互通互联,恐怕还要一段路要走。”潘登表示。
据了解,现在国外有一些标准也在制定中,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后在医疗卫生领域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要推行电子病历建设,好多国家对电子病历的施行建设都在摸索中前行。国外成功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要遵从不要盲从,还是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建设推广。
“医院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需要一段时间。首先医院内部之间必须实现互联。这要求必须实现内部标准化和外部标准化。另外就是安全、电子病历授权以及相关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都意味着实施电子病历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但一定是未来趋势。”二炮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卢敬泰对记者说。
专家观点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所长薛万国
电子病历是对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情况的记录。电子病历不只是一个记录,而是一个主动地帮助医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覆盖医疗每个环节,历史的外来的信息都要覆盖的潜力无限的一个系统。真正的电子病历的优势不光是展现,还能帮助医生做出判断。比如医生开处方时,会告诉病人某个药是否合理、是否对症、药品之间是否有相互判断,即合理用药的问题。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陈金雄
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使用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记录,是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它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取代纸张病历,并提供超越纸张病历的服务,满足所有的医疗、管理和法律的需求。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包罗
电子病历在我国很多地区和医院都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应用情况并不平衡。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大型医院应用比较成熟,而落后地区可能还在使用纸质病历。目前很多医院上电子病历都是从自身需求出发上的,这就造成电子病历管理方面缺乏规范性,将电子病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这点很重要。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马兆林: IT文化悟道者
下一篇:物联网让城市“智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