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让信息技术不再“鹤立鸡群”

2013-04-22 17:28:14作者:杨光来源:

摘要十三年前的教育信息化,就像一艘巨舰启航,大家都充满着期待,对前路充满着神秘和美好的期望,大家都挥手、欢呼,从不吝啬溢美之词。但是走过了十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

  如果从2000年启动的“校校通”工程算起的话,我国大规模推进教育信息化到现在超过整十年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十三年前的教育信息化,就像一艘巨舰启航,大家都充满着期待,对前路充满着神秘和美好的期望,大家都挥手、欢呼,从不吝啬溢美之词。但是走过了十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在深水区,远离海岸,没有人看见了,进入到寂寞的时代,远离了喧嚣,在这个寂寞的时代更需要我们清醒认识,有所创新,加速航行。

  促进流程与模式的优化

  综观教育中认识和利用技术的发展历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说,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术的媒体观。技术在教育中表现为教学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发布和传递,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老师如何去教,表现形态就是计算辅助教学;第二阶段是技术的认知工具观。基本隐喻是技术是支持学生学习和认知的重要工具,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认知加工和表达的过程中,在利用工具变换知识探究知识的时候,学生会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彻,它延伸了学生的大脑,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促使了人们对技术改进人们认知过程与思维发展的关注与思考,表现形态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第三阶段是技术的生态观。前两种是针对个体来优化学习过程,生态观则从技术和人的共生关系来考察。技术(比如社会关系网络)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优化了群体关系,提升了群体互动的深度与广度。随着普适计算技术的实用和发展,计算技术的形态越来越以生活中的物品形态来出现,技术将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空间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将不再是一个鹤立鸡群的孤立的东西,而是像黑板和粉笔一样融入日常教学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教育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由信息人、教育实践和技术化的环境构成的一个自组织、自我进化的系统,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信息资源的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以最优化的实现系统价值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处于均衡状态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和最大的系统价值——也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生态”观要求教育信息化不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愈来愈重视人、信息、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人与信息环境的相互关系。要以应用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学生活等领域内的关键性业务深度无缝融合,促进流程与模式的优化,改革相关体制,改革传统模式与方法,创新信息时代的教育模式。

  人与技术的融合

  余胜泉举例说,在美国,为了借助技术的优势来实现奥巴马政府“革新教育”的挑战性目标,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ET)于2010年11月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号召对美国教育实施革命性的转变,呼吁美国民众与机构一起合作来设计有效、高效且灵活的教育结构和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种技术革新教育的21世纪模式,如图2所示:

  在此模型中,技术不再是单独的工具,而是革新了学生及其学习环境的之间的作用关系,建立和维护了一种创新性的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学习者在这种生态圈中,他们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已经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在形态的互动关系。使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技术从作为支持个体的工具更多地转变为一种支持泛在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空间。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的空间。NETP预言21世纪将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它们将展示一系列重组教育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在座时间或其它因素来组织学习,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固定的课程节奏来组织;学校开始将网络融入学习之中,为广大的学习者拓展了学习的机会与时空,按需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和成长支持。

  “此模型之所以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是因为该模型强调人和技术的融合,实体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融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它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察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从技术要素的关注到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关注,强调技术和人相互作用的整体优化变革,强调技术与技术之间、技术与人之间信息的无缝流通、认知的分布均衡。从以往的单一、静止要素的关注转变为对系统信息流通、共享以及要素之间嵌套关系的关注。”余胜泉分析道。

  余胜泉在信息化在未来的应用时强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吹响了新的号角,我们要真正面对深水区的滔天海浪,要真正去接受挑战和检验。“要直面教育的主流业务,融合创新。过去十年,我们说“路、车、货、人”“建网、建库、建队、建制”,这没有错,但在新的十年,我们不能在这样提了,要从“建网、建库、建队”等建设导向,转到解决教育的实际的问题,要以应用和问题导向,努力推进技术对教育的革新。

  新的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从以硬件为中心引领的思路转变到以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和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引领的思路,以硬件为中心引领的思路是首先建设硬软件,然后为了推动硬软件的使用,再配套资源,开展培训、调整制度、开展服务等;以应用为核心的引领的思路则是先调研实践应用以及人的发展需求,围绕需求问题的解决,规划相关硬件、软件、资源、培训、制度调整和服务等,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弥合不同种群的优势与弱势。

  写在最后:

  建设思路的转变,看似是简单顺序调整,实际蕴含重大思路转变,从关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到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发展。从以往的关注硬件、软件和内容建设方面过渡到活动、流程和关系,关注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促进信息流通,形成动态平衡;关注推进信息系统从孤立走向连接与整合,系统与系统连接、系统与人相连,系统自然地融合于业务之中,推进流程再造,实现从独立系统到集成化的综合服务的转向;从形象工程走向务实工程,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推进整体区域的规模质量效益,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实际提高,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可持续发展;在应用中更好地将人、技术、实践与价值融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有效问题的解决,实现自上而下建设驱动转变为自下而上应用需求驱动。最终能够持续、深层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未来十年信息化要努力推动技术成为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的关键性因素,直面和解决存在的国家的战略性问题,如《规划》中提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减负的问题、素质教育问题、教育管理科学决策的问题等等,教育信息化要围绕国家教育中长期的发展改革与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来开展。信息技术要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就不能回避国家的战略与重大问题,应该在落实和支持国家战略方面,率先做出表率。未来的十年技术要融合与教育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落实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这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基础!革命性的影响,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所以要努力前行,开辟新的天地。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