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移动医疗APP市场前景诱人 难找成熟商业模式

2013-04-28 16:35:03作者:来源:

摘要“药企卖药给病人,总要通过医生。”张遇升拿自己创办的“杏树林”为例,中国目前的医药企业每年收入8000亿元,其中15%用于营销,这里面包括召集医生开会宣传,派医药代表逐个去拜访医生。...

  在医药健康领域的跨界革命移动医疗冲击之下,中国创业者首先从医疗健康类App开始自己的梦想。如何在两千多款医疗健康类App突围,规避监管,寻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正考验着年轻的创业者。

  健康革命,从App开始

  54岁的王琪要挑战“80后、90后玩转世界的方式”——移动互联网世界。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她拥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她是专家——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医师,她像在医院时那样接受“备孕”“保胎”等患者咨询。另一方面,她也是用户——几年前她升格为姥姥,试图指导女儿喂养外孙女,可女儿怎么都不肯接受她的专业意见。

  智能手机上的App应用能保护健康、挽救生命?至少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是这么认为的。

  一款名为“春雨掌上医生”的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成了矛盾调停者。这位“50后”医生不得不拿着苹果手机,在App上帮着咨询关于吐奶、哭闹、便秘等儿科的常见烦恼。

  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已经实现每天24小时如影随形,而这正是创业者所乐见的——他们设想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就医场景:

  一个小小的外接设备能实时监控你身体的各项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发出信号。下一步,它将自动连接最近的医院,帮你安排一辆救护车;在你到达医院之前,既往的病史、心电图、血压等多项数据已加入到医生的病例库中。如果有必要,你的资料会被发送到地球的另一端,出现在某位全球知名医生的手机上。

  “这不是科学幻想,这是正发生的医药健康领域的一场跨界革命。”从事移动互联网产业研究的艾媒咨询CEO张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这场革命即为移动医疗。艾媒咨询刚刚发布的《2012-2013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已达到18.6亿元,预计5年后,将达到125亿元。

  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梦想首先是从医疗健康类App起步的。

  就在2013年4月12日,一款以女性生理期管理为主的App产品“大姨吗”获得了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领投、真格基金跟投的数百万美元投资。年轻的创业者喊出的口号是:打造全世界最懂“大姨妈”的公司。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医生

  想从移动医疗市场掘金者,不止“大姨吗”公司。“春雨掌上医生”早在2011年11月就开始描绘蓝图。

  这款App的创始人张锐喊出的口号是“身体不适问春雨”。这一问诊平台“专注于医院围墙之外的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最早从儿科、妇产科起步,目前的3.0版本几乎汇聚了一家综合医院的所有科室,最新上线的是禽流感科。

  在公共平台上,一位患者即向北京同仁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友平提问:“昨天吃了鸡肉,后来就发烧了,会不会是感染了H7N9。”

  春雨掌上医生包括自诊和问诊两部分。在问诊环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图文等方式,向五千多名来自全国的三甲医院医生提问。

  在接下来的手机对话中,张友平详细询问了从医院检测报告到鸡肉烹调方式等诸多环节。最后他答了两个字:“不会。”

  据张锐介绍,目前春雨掌上医生采用用户自由定价机制,“可以根据病情从0-25元的价格来获取医生的解答”,报酬完全交给医生。

  这种模式解决了过去互联网问诊中“病人问诊时医生不在,医生回答时病人不在”的就医难点,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我们之所以能做成这个平台,就是因为技术革新,媒介不同。”张锐说,一旦有人提问,医生通常会在几分钟之内做出专业回答,每个月都有勤勉的医生因此获得上万元的收入。

  如今这个平台的用户数近800万,每天回答问题近万个,已完成第二轮700万美元的融资。

  和“春雨掌上医生”一样,目前在中国能下载的医疗健康类App有两千多款,大致可细分为健康咨询类、健康传播类、健康管理类等。比如,“5U家庭医生”即为用户可以通过此平台签约一位医生成为家庭医生;“掌上药店”则向用户提供包括疾病、药品、医生、医院、急救知识等自我诊断服务;“口袋体检”则包括测脉搏、心理自测、听力测试等应用;“杏树林”则定位为“为医生服务”。

  根据下载排名,上述均排名靠前。杏树林的创始人张遇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款产品“医学文献”目前已经有30万用户,覆盖了国内超过10%的医护人员。

  有零星商业机会,无成熟商业模式

  无论下载量有多么让人鼓舞,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商业模式。

  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深造的张遇升系统总结了美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主要针对五个对象收费,包括保险公司、药企、医生、医院和消费者。

  比如,Zocdoc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融资总额已接近1亿美元。主要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Zocdoc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这个平台。按照Zocdoc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元以上。

  而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主要向保险公司收费,其主打产品是一个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并且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该系统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批,且在临床研究中证明了其有效性和经济学价值,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

  但这些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不符合当前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也不发达的医疗现状。

  目前最有可能付费的一方是药企。

  “药企卖药给病人,总要通过医生。”张遇升拿自己创办的“杏树林”为例,中国目前的医药企业每年收入8000亿元,其中15%用于营销,这里面包括召集医生开会宣传,派医药代表逐个去拜访医生。

  “未来我们不是直接向医生推荐药,而是通过介绍最新的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这里面会包括某个药品信息。”张遇升透露,他的App已经在与几家药企合作。

  “掌上药店”的收费方式与之类似。其创始人王宏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未来主要是向上游收费,而不是向用户收费。比如给一些医疗服务方或者药品零售方提供客户,从中获取分成。

  “5U家庭医生”的创始人钟宏把他的产品概括为一个医疗保健服务C2C平台(用户-家庭医生),用户购买家庭医生服务,5U作为中介平台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春雨掌上医生”的盈利模式也在探索中,他们实行在线服务付费,但付费用户比例仅5%左右,且全部交给医生。而免费问答的部分也是要向医生支付报酬,这块一直在贴钱。其余的收益则来自一些寻求目标客户的企业,比如母婴用品。

  “我们有零星的商业机会,但尚未发现成熟的商业模式。”张锐坦言。

  调研移动医疗市场长达半年的张毅指出,当前App创业者的运作要点主要是用户积累,其关键点在于数据的采集和利用,而盈利模式体现在广告、增值服务和在线问诊等,大多数公司侧重于夯实用户基础,然后再尝试变现。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