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智慧苏州 感知健康
2013-05-03 15:43:37作者:来源:中国电脑教育报
摘要 苏州是从09年开始,依托一卡通工程推进了区域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在各级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了门诊服务流程,实现了自助挂号、收费等多项便民服务,推进了市级医院信息化、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等多方面发展。...
全民健康管理驶入快车道
慢性病的防御与治疗一直是卫生事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因为慢性病的症状不像急诊那么迫切,所以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从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分析来看,慢性病的发展目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确诊患者2.6亿人,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公共卫生开支,其中由于慢性病所引起的医疗行为占据了大多数。据了解,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死亡是由慢病引发的,在我国这种情况更加严峻,据统计,慢病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慢病不但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而且对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影响极大。而且慢病一旦进入不可逆转的阶段,病程长,流行广,费用很贵等一系列问题就随之而来,而且很难治愈。可以说,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那么如何走出慢病的防治困境,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维,是目前卫生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刻不容缓的棘手问题。苏州作为江浙地区知名的经济文化名城,一直对民生工程的建设很重视,经过诸多方面的思考与尝试,卫生管理部门最终提出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开展人群健康管理的先进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基于一卡通工程的整体区域卫生信息化
“苏州是从09年开始,依托一卡通工程推进了区域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在各级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了门诊服务流程,实现了自助挂号、收费等多项便民服务,推进了市级医院信息化、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等多方面发展。随后,我们建设了市一级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实现主要医疗机构的数据之间的共享。经过三年的建设,中心平台每天定时采集了来自各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信息,在市区范围内建立相对及时、准确、完整、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科长吴亚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苏州市在2009年成立了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了一卡通居民健康档案、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社区、应急指挥、急救、中心血站八个平台于一体的卫生信息平台。“截止到2012年6月,苏州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已经累积有效建档148万份,经过各个平台的统一建设,既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吴亚表示。
健康管理—感知健康工程的突破口
现代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推进是基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手段展开的。
如何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价值的最大化?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范围内使其发挥最大效能?苏州卫生信息中心在居民健康管理领域里找到了突破口,把感知健康技术成功应用到了健康管理上。“其中对慢病的预防和控制,是苏州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一项非常重要的应用,也是健康档案价值的重要体现,已被列为江苏省重大民生科技示范项目之一。” 吴亚表示。
据悉,感知健康工程即为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物联网技术,积极推进苏州辖区内全民的健康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医院、社区、公共卫生机构的现有资源,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为两大主要基地,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对慢病人群与高危人群开展预防与干预服务。
吴亚介绍,在具体措施上,实现在苏州市区慢病重点人群中,逐步试点利用智慧型健康小屋和具备3G技术的家庭健康检测终端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区域信息平台,由社区医生对居民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监测与干预,构建居民健康防御屏障。可以说,苏州在这些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其他城市的前列,并且已经开始了前瞻性的探索。
四步走铸就感知健康工程成功样板
“好多人问我,‘感知健康’究竟是感知什么?很简单,其实就是感知身体的健康状态和发展的趋势。”吴亚说。
举例说,一个健康的人通过不良的生活习惯,慢慢就会进入疾病的危险状态。这些阶段通过及时的发现,提早干预的话,危险状态是可逆的,一旦出现临床症状且继续发展,疾病就不可逆了,但是还是可控、可防的。但在此基础上,如果再不重视就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综合来说,健康的状态和后期发展的趋势对一个个体的长期健康管理具有很大意义,如果可以提早发觉并及时防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苏州“感知健康——区域卫生服务项目”是一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民生示范工程,据吴亚介绍,其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信息的收集,通过智慧型的终端、在社区的诊疗和在医院的诊疗所收集到的信息统统归入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用;第二步为健康危险因素分析,通过区域平台风险评估系统,分析收集到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对遗传因素、既往病史、日常生活习惯与健康习惯等进行梳理,从而通过评估筛选出重点人群,加以重点监护;第三步是健康干预,采取信息中心、医院、社区与家庭联动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就是信息中心把信息发布出来,社区医生随访观察个体动态的状况,最后收集到这些信息以后,进行实时动态干预;第四步是效果评估,从宏观意义上说,即为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慢病管理部门与健康管理协会等会对整个苏州市范围干预的效果,干预的情况做一些指导。
吴亚说:“由于医疗资源有限,目前还不能实现对全民进行健康监管,我们只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对重点人群的健康关注上。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的个体就会被系统分析之后筛查出来进行干预,系统会根据不同的重点人群把他们分门别类,纳入到不同的处理方式之中。如果是患病的人就让其去医院就诊,如果是慢病康复的患者就将其转入到社区进行生活方式的管理与营养评估。而居民通过主动参与健康管理计划,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学习慢病防治知识,及早发现罹患慢病的风险。”
智慧型健康小屋打破传统就医模式
提到苏州的感知健康工程,不得不提的就是智慧型健康小屋,它的成功应用可以说为感知健康工程增添了一大亮点。目前,苏州感知健康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以家庭、社区、医院与市一级的平台形成互通联动机制,构筑全方位的个人健康管理体系。其中在社区主要是依托智慧型健康小屋,家庭主要是以智慧终端的应用,市级平台提供网站与市民形成互动。
与传统的健康小屋相比,智慧型健康小屋在功能设置上更加智能化。具体现在传统型健康小屋主要是以检测为核心,市民做完体检后,结果即被封存不做他用。而智慧型型健康小屋则主要是以人的健康管理为核心,可以智能的把市民体检结果形成一条线的管理,经过多次体检,数据会形成健康趋势,通过风险评估系统来采集数据,对市民的健康做出完整的评估。“智慧型健康小屋的侧重点就在于健康档案建档质量的提高与使用价值的挖掘。在互动方面主要指小屋间、健康苏州网站、家庭、社区移动医生站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吴亚说。
据了解,目前分布在苏州全市范围内的各社区中心的智慧型健康小屋,都可以通过苏州市卫生专网实现与信息中心平台进行整合。卫生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现哪些人群血压是异常的,异常的情况分布是什么样,有没有必要去做干预。“为了加强居民的积极参与,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模式,比如自行购买智慧型的终端或者签租用协议带回家,也有专业的医师或者专家团队进行远程的监测,医生获得数据以后对慢病人群上门随访。”吴亚表示。
据吴亚介绍,整个苏州感知健康工程的核心就是家庭、社区、卫生管理部门,并且要把这三个业务流程做通。通过感知监测平台,通过危险因素控制系统,通过移动平板上门随访,让社区的公共医生也能为患者提供很好的医疗服务,进而减轻大医院的压力。
记者手记:
苏州感知健康工程的成功实施,不得不说智慧医疗的脚步离我们更近了。目前就国内整体的医疗信息化水平来看,可以说普遍还没有达到真正程度的“智慧”,苏州作为样板城市,提出感知健康的理念,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通过家庭、社区、医院、专网等一系列的互联互动为身处江南水乡的苏州市民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智慧医疗体系,从个人健康管理的角度切入,对慢病进行实时的监控与干预,帮助居民实现我的健康我管理,拓展了社区家庭医生的服务职能,并且大大降低了个体病患的疾病风险与医疗成本,对于居民健康,真正实现三级预防并举,同时也具有在城市间推广的重要意义。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制造业深入电商领域 有得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