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彭彬绪:公益慈善领域信息化的开拓者
2013-07-09 10:39:59作者:管宁静来源:
摘要慈善信息化从来都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慈善信息平台背后的人更是需要“大隐隐于市”的精神。“勤奋、积累、行善!”彭彬绪在QQ上如此写道。这六个字诠释了他的信条。...
2008年,彭彬绪从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硕士毕业后,和几个师兄弟开始创业,开了一家公司。4年后,抱着为慈善领域信息化出一份力的想法,他加入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下称中心),成为该中心信息技术部主任。
今年6月,彭彬绪刚从贵州出差回京,就向《中国信息化周报》介绍起我国慈善领域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很多都是我们撰写、出版的。”在中民大厦的会议室,他指着几个大书柜说,言语间透露着自豪。透过玻璃,记者发现许多书籍的封面多是以“中国”开头、“报告”结尾。
显然,他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做技术,还参与管理。
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技术部主任 彭彬绪
全力打造慈善信息平台
中国信息化周报:请介绍下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主要业务和发展情况。
彭彬绪: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是由民政部主管主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于2006年10月。中心业务涵盖中国公益慈善数据采集、分析及研究,中国公益慈善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专业培训,促进公益慈善交流与合作等范围。
我们主要承办活动有中华慈善奖、中国慈善年会,主办的活动有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活动、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等。
另外,我们还做一些行业研究。比如《中国捐助报告》、《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每年我们会通过“中国慈善透明指数”对全国范围内公益慈善组织的透明度进行评估。还有一个是对城市慈善指数的评估,这个我们在业内叫做“爱心GDP”。
中国信息化周报:那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慈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彭彬绪:信息化包括几块内容。一个是中国公益慈善网,这个主要是公益慈善领域的信息发布,我们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比较少,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在做中国慈善信息平台(http://npo.charity.gov.cn/)。
中国慈善信息平台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子系统有中国慈善城市指数填报系统。其中有一个子系统是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估系统,公益慈善组织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录入信息,实现对自身透明度的评估。同时,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的运营团队会协助慈善组织进行项目等信息的传播,并让各级政府感知到所辖区域内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情况。
还有一个是日常捐助信息管理系统。我们每年要出《中国捐助报告》,所以每天工作人员会搜集日常捐助信息,汇总到周、月、年会出来相应的统计结果。《中国捐助报告》会作为民政部每年发布全国本年度捐赠额度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慈善信息平台面向的对象是谁?个人用户是否能够注册?
彭彬绪:目前,我们面向两种用户:政府和慈善组织。政府我们会配给一个账户,慈善组织需要有组织名字、机构代码、法人代表证,我们要确保这些信息是没有问题才会通过验证,因为慈善比较敏感,要是误导大家捐款,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个人用户注册会后续开通。
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这是一个面向公益慈善行业的平台。当前只覆盖了一部分业务,慈善组织可以在我们平台上录入相关信息,做一些基本的项目管理;可以对比同区域慈善组织的业务情况;可以发布项目,通过平台进行推广,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政府部门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了解、监管和促进所辖区域内的慈善组织发展情况。比如一个市就需要了解本市有多少家慈善组织,业务情况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项目……实际上民政部门很难获得全面的信息,他们通过跟我们联合推动,实现对区域的整体把控和监管。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哪一年上线,研发的初衷是什么?
彭彬绪:启动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的想法始于2008年5.12地震的时候,那时的捐赠全部走的是5.12地震系统,那个系统后,我们积累了信息化的基础。由于那个是一个应急救灾系统,并不太适合日常的公益慈善业务,于是,中心领导决定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面向慈善界的信息平台。
2009年,中心启动了“智慧慈善”活动。当时,我们把IT界的领军人物都邀请了来。大家对公益慈善怎么做信息化,提出了许多愿景。从那之后,中心一直在积聚力量做慈善信息化。
之前,中心的研发团队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包括研发、测试和运维大概15个人左右。中心有三分之二的同事参与的工作内容跟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相关。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慈善信息平台进入到了哪个阶段?
彭彬绪:我们上半年发布了“中国慈善信息平台”第一个版本,在一些试点省探索业务模式,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们的业务主要面向民政系统的需求以及公益慈善组织的需求。
到2011年,中心初步完成了中国公益慈善信息平台框架建设、已建成日捐采集系统、组织库、项目库、人物库、企业库,成为了一个具有资讯整合与发布、捐赠信息管理等基本业务的综合信息平台。同时,中心搭建了中国公益慈善捐助对接平台——善客银行。引入电子商务C2C概念,开拓一条慈善之路,成为对原有捐助对接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创新。
“依赖捐赠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信息系统的运用上,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是否以自主研发为主?与IT厂商的接触多吗?
彭彬绪:之前有一些企业给我们做过捐赠。像SAP捐赠一套软件系统,我们也用了一段时间,捐赠的时候很好用,但随着的业务发展,系统需要做出调整时,我们就很难跟进。
金蝶也跟我们合作开发过一套慈善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我们也做了一部分工作,因为金蝶是商业性企业,考虑到自身商业化发展,所以在推进上也没有全面展开。只能说,我们和IT企业在合作上做了一些实践。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依赖于企业捐赠并不是长久的发展模式。如果要适合行业发展,软件捐赠解决不了业务发展的问题。相当于他们送了条鱼给我们吃,但没有解决我们怎么捕鱼的问题。因为企业是商业性质的,我们不可能无条件地找他们去修改,这对他们来讲也是负担。
目前,这些系统对我们来说只是辅助性的工具,很难形成一个体系,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去定制。
其实很多企业非常愿意给我们做捐赠,但他们不太了解这个行业,公益慈善领域没有一套通用的IT产品,所以他们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他们可以开发一套简单的工具给我们用,但是要一个团队伴随行业发展,没有回报,很多企业都做不到。
中国信息化周报:我们知道,日常捐助信息系统是统计捐款数据的,而公众比较关心的捐款走向应用到了什么信息系统?
彭彬绪:支出这块目前还没有信息平台。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慈善组织信息化比较差,甚至连专门财务软件都没有使用。
就连红十字会也是前年才向国家申请了资金用于建立信息系统。你看,红十字会是行业第一了,但信息化还在建设当中。因此,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很落后,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各方面的支援,这将有一个过程。
中国信息化周报:近两年,“慈善组织透明度差”确实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彭彬绪:是的。现在大家开始思考自己捐的钱怎么用了。实际上,这就很考验每个慈善机构的管理能力。
我们看到很多机构都将钱合法地花出去了,但正因为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就觉得不够透明,会认为他们拿这个钱大吃大喝了。这种案例很多。由于管理体系没有跟上,外界就感受不到这些机构的价值。为此,他们也很困惑。这就要求慈善组织提高管理能力,将项目管理、资金输出这条链建立起来,让大家都看到。
目前,整个公益慈善体系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中心在信息化的道理上走得算是靠前的。但慈善组织很多种,差别很大,适合这个不一定适合那个,我们已经在向全国推广一些既有的成功模式。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慈善透明报告》里的数据从哪里获取,从搜集到发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彭彬绪:以前,我们通过第三方评估,客观地找慈善组织披露的信息,用我们的评估体系给他们打分,再通过媒体宣传出去。
今年,慈善透明指数我们已经评到第四年了,于是我们开始主动与省市合作,先帮他们评,这些地方政府就会调整一些政策,让本地的慈善透明度得到提升。
当然,我们也会慈善机构做一些培训。像这次去贵州,我们是跟民政部培训中心合作,培训公益慈善的社工师,告诉他们怎么做组织的透明度,通过什么管理方式能帮助组织发展,让他们通过我们平台进行透明度评估和信息的发布。
让社会感知到正能量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您看来,我国的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现状如何?
彭彬绪:从九十年代开始,国家才大力开展公益慈善,慈善的蓬勃发展也是近20多年的时间。目前,全国有40多万家公益慈善组织。
慈善领域总的来讲处于发展阶段。小型的慈善组织很多,我接触过一家组织只有会长是全职,其余都是志愿者,志愿者还总是变动。有的会长本身自己就有残疾,还成立慈善组织,挺不容易的。
慈善组织本身没有经济来源,很多志愿者是发自内心的在做慈善,由于他们面对的困难比较多,我们也想帮助他们。一方面是帮他们做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将他们做的好的项目、精神传播出去,让整个社会感知到积极的力量。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心是否有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模式?
彭彬绪:全社会都在做信息化,很多领域包括电子政务已经相当发达,慈善领域的信息化是被遗忘的角落。因为信息化成本很高,所以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去开拓。国外有一些方式和手段是比较成熟的,但是其他国家与我们体制的差异太大,我们可以参考的内容有限。
中国信息化周报:也就是说国外的现有模式我们不能直接应用?
彭彬绪:对,其实我们跟国外一些组织谈过合作,像美国基金会中心网、Global Giving。这些机构都有一些成熟的信息化手段,但我们只能参考一部分。
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基金会中心网找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他们每年会去从公益慈善组织的年度报告里抽取信息。虽然我国公益慈善组织也有年报,但信息很少,我们只能抽取到一部分。
现在,只有比较大型的慈善组织会将他们的年报等信息公布在网上,小型组织的信息我们就只有去地方民政局查,而有的地方民政部门信息化的发展也很有限,还没有实现数据互通,这就导致困难增加。
在国外,慈善领域有一套成熟的业务流程和电子化手段,只要把信息搜集过来就能实现数据整合,而这对我们来讲就存在太大的困难。
中国信息化周报:这份工作,对您来说有着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彭彬绪:实际上这边待遇不是很吸引人。大家确实想做点事情,如果我们能建立这样一个平台,让这个平台帮助到公益慈善领域的人,是件功劳很高的事情,比在一些商业公司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更多。
我个人在价值观上十分认同中心的愿景。我国有上亿的人需要帮助,在中国慈善界还没有适合大家使用的通用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能帮助慈善组织以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
中国信息化周报:跟业务部门沟通的时候会出现哪些障碍?
彭彬绪:主要是思维模式不一样,业务部门的方式和语言体系对IT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比如文档交接这方面,他们出的文档怎么转换成符合IT规范的文档,这就需要反复沟通,多次讨论才能确定下来。
还有流程上的差异,像业务部门跟地方民政部门沟通的时候,会走公函,技术团队则按IT项目管理的流程来走。这些差异的对接需要一定时间来摸索,实际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具体困难。
中国信息化周报:工作性质决定了您会经常出差,是吗?
彭彬绪:民政系统要经常出差,上半年至少去了十个以上的城市。有时与地方政府洽谈合作,有时是做调研,有时是做培训。出差次数多了以后,会发现我国每个地方的慈善信息化程度都不一样。
最近工作压力挺大,因为可参考的地方比较少,尤其是业务层面自己全都要了解。IT方面的人进入这个领域,会发现很难找到可以学习的模式,所以自主学习就很重要,中心撰写的每一本书籍我都要看。
同时,这份工作有一定的创新性,大家容易产生分歧。虽然探讨是件富有热情的事,但也导致大家的压力增大。
链接:慈善信息化之创新——中国慈善信息平台
“中国慈善信息平台”,是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透明健康发展,由民政部主管,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研发和运营,集信息采集、信息分享、项目管理、资源对接、统计分析、行业培训与咨询、宣传推广、政策解读、在线募捐于一体的国家级慈善信息平台。“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可提供以下四方面服务:
■信息共享
可实现所有入驻慈善组织信息、项目信息、捐赠信息以及各地慈善政策等信息的共享;可提供前沿政策解读、慈善资讯检索、专项数据分析报告及国际领先的慈善事业运作经验分享。
■资源对接
实现与各地民政局(厅)、慈善组织、捐赠企业和个人之间资源的高效对接,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跨界合作,搭建捐赠和求助者的信息桥梁,打通行善通道。
■慈善事业的宣传、推广
除了在平台上展示,对透明度高的组织、运作良好的项目,还将通过中国公益慈善网、国家主流媒体提供包括项目和品牌推广在内的宣传倡导舞台。
■工作效率的提升
通过中国慈善信息平台,可宏观掌控慈善项目运转情况,提高慈善工作效率,实现科学决策。
记者手记
这份工作,对一些IT从业者来说,算不上最高理想,但对彭彬绪来说,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想,他会称之为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慈善信息化从来都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慈善信息平台背后的人更是需要“大隐隐于市”的精神。“勤奋、积累、行善!”彭彬绪在QQ上如此写道。这六个字诠释了他的信条。
将信息化的手段运用于慈善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更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参与。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慈善领域的信息化也会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中国华融:机房外包实现集约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