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古永锵和他的对手们

2013-08-05 13:38:26作者:贺树龙来源:

摘要击败王微,打平张朝阳,古永锵温和的外表下,有着“银行家”独有的冷静和远见。但面对贾跃亭和他的乐视,优酷恐怕难以轻而易举杀出重围。...

  潜伏多年的创业者

  从斯坦福出来很难不被改变,一定要去创业公司试一下,失败了也要试。

  在中国互联网界,古永锵并不让人陌生。他笑容可掬,温和热情,30岁时,就白了头发,这让古永锵看起来像极了一个学者。资本界出身的他,冷静而有判断力。在古永锵身上没有草莽英雄的冲动,也少了些江湖回忆。他的发迹史,就如一本教科书,举轻若重,步步为营。

  古永锵出生于1966年的香港。

  他童年时,香港经济正处在沧海桑田的变迁期。后来香港人拍摄了一系列叫做《狮子山下》的电视剧,讲述了这一时期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狮子山成为了香港的精神高地,它见证了草根阶层的努力、奋斗和顽强不息,也见证了香港从昔日的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但在20世纪末,无数白手起家的互联网英雄揭竿而起,共同开启新时代大幕的时候,香港人却几乎缺席了这场盛宴。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曾经评价说,“(香港的企业)不是市场化的企业,是在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进入内地放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就不如内地企业;香港的企业家很多人没有学历,除了天生的商业感觉,企业本身不是靠组织体系和文化赚钱。”

  古永锵是赶上互联网时代机遇的为数不多的香港企业家之一。不过,他对香港的记忆却很淡,只说“有好东西卖,有好吃的”,现在回去他“还得问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香港人”。因为14岁的时候,他就随大流,当了“小留学生”,单枪匹马跑到澳洲,在悉尼附近的一个小镇求学。

  “两三百人的一个学校,周围没有一个中国人,亚洲人就三个。”古永锵第一天去上课的时候,很多人到窗外围观。他的留学生涯起初并不太顺利,澳洲同学觉得古永锵很怪,从来不说脏话,几个好事的少年还为此“围堵”他,逼他说了一句脏话才放行。“我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古永锵说。他的功课学得不错,后来跳了一级,考进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学化工。

  20岁的时候,古永锵随着家人搬到了美国。他想趁此机会换个专业,选中了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那是1985年,当时马云经历过三次高考之后,总算是圆了大学梦。古永锵和马云的经历很相似,他也经历过两次失败,第三次才总算达成心愿。

  毕业之后,古永锵进入到了贝恩(Bain)咨询公司工作,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行业和公司,学习了一些管理理念和分析办法。1992年,在贝恩公司的资助下,古永锵考上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后来他说,“创业的基因从我加入斯坦福商学院那一天起,就根深蒂固地溶入血液里。”

  在斯坦福,古永锵接触了很多创业人士,“一轮一轮的人,讲的都是创业的事情,就像给你洗脑一样。”所以到毕业时,他的人生好像只能有两条路走了:一是自己创业,二是去创投公司。古永锵的商业偶像是乔布斯,一次乔布斯来斯坦福大学演讲,他就坐在台下。“从斯坦福出来很难不被改变,一定要去创业公司试一下,失败了也要试。”他知道硅谷是创业者的天堂,但毕业时,他却萌生去意。

  古永锵在毕业前回了一次香港,发现创业机会比硅谷更多。但他的汉语已经很不流利了,就到北京大学报了一个培训班进修汉语。在北京大学,古永锵认识了富国投资的创办人严慈亮。双方聊了几次后,古永锵便决定到富国就职。但他在斯坦福大学读MBA是由“老东家”贝恩公司资助的,按照约定,毕业后要去贝恩公司服务。违约金是6万美元。古永锵的身家没那么多,没办法找富国的老板借了点钱,才总算成功脱身。

  坐上飞机,以富国公司副总裁的身份回到了北京,古永锵的开局并不顺利,“那段时间压力太大了,是我职业生涯最辛苦的一年。”他在富国公司参与了四个项目:北京工体的海底公园项目;上海富国皮革,包括收购一家新西兰的皮革企业,项目涉及3000万美元;以及引进刊物《科技新时代》;还有一个上海的项目,古永锵说没有做好。

  在做了这些杂七杂八的投资项目之后,古永锵开始关注互联网。当时的互联网业还是一个小圈子,一群“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的人聚在一起,整天梦想一夜暴富。1998年的一天,北京国际大饭店的咖啡厅里,古永锵喝着茶,坐在他对面搅动咖啡的是张朝阳。本来张朝阳是希望能说服古永锵给他投资的,但说着说着,张朝阳便改主意了,“古永锵,我不要你投资了,你来搜狐吧。”当时搜狐刚刚起步,张朝阳整日为融资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倘若能招下熟谙资本圈的古永锵,他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古永锵便成了搜狐的第一个高管,任高级副总裁兼CFO,当时搜狐只有一百多人。古永锵专注做融资。到任后不久,搜狐招聘COO,猎头引荐了一个面试者。在上海,他坐在古永锵对面,双方谈了一个多小时后,这个面试者才表明来意:“我听说过你,我就是想跟你聊聊,我肯定不会来搜狐的,我准备开一家公司……”他还预言,“你很适合做搜狐的COO。”

  这个人叫马云,他准备开的公司叫阿里巴巴。他的一番话击中了古永锵的心事。后来古永锵果真当了搜狐的COO,这事成真了。马云发迹后,古永锵遇到他,还拿这事开玩笑,“马云,你太神了!”

  “我要当老大”

  YouTube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制YouTube模式,就能够在国内取得同样的成功。

  古永锵说,“我从来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我在搜狐是创业经理人。”加盟搜狐之初,他就跟张朝阳约定,先做CFO负责融资,然后再转做运营。

  在上市之前,搜狐完成了四轮融资,其中后两轮由古永锵负责,分别融到75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这样高效率的融资保证了搜狐的快速壮大。2000年7月12日,在古永锵加盟两年后,搜狐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如果迟两个星期,搜狐将成为完全不同的公司,或者已经出售了。”当时互联网泡沫正在破灭,纳斯达克的大门也在关闭。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一定要考虑三五年的计划。”在搜狐IPO之后,古永锵便旧事重提,“我对会计不是很懂,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学习经历,没有足够的专业背景,所以只好让贤。”

  随着纳斯达克的连续下挫,上市后的搜狐迅速沦为垃圾股。不过,古永锵和张朝阳并没有方寸大乱,张朝阳说,“搜狐盈利就像火车到站一样准时。”事实上,古永锵做好了明确的盈利时间表。在搜狐业绩最低的时候,内部会议上,张朝阳鼓气说,业绩一定会增长。至于怎么增长、需要哪些条件,都是由古永锵来详细阐述。“古永锵当时说业绩要翻番,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将行业切开,一二三地讲,说未来增加几个行业,每个行业在各地怎样。会有很多方式和数据告诉你,其实翻番是有机会的,但要大家具体怎么做,才能实现。”当时为搜狐员工,后来追随古永锵到优酷,成为优酷副总裁的魏明如是说。

  2001年12月31日,对古永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结婚了。在加入搜狐的那一年,他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了一个上海女孩,当时她在道琼斯中国工作,两个人非常投缘。至于把结婚日期定到2001年的最后一天,是因为年底这一天他们工作上的业务差不多都结束了。

  2004年的时候,古永锵升任搜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这一年年底他向张朝阳提出了辞职,因为他加入搜狐的目标基本都已完成了。古永锵的爱人也想完成去美国进修的愿望。辞职陪读的古永锵,没休息几个月就闲不住了。在搜狐,网络行业的各种业务他都经历过了,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社会资源,他觉得自己具备了创业的条件。特别是在离开搜狐的时候,他还说过一句狠话——“我希望去一个100人以下的公司创业……再次创业,我要当老大!”

  古永锵频繁往国内跑,一度传言他将要就任Google中国的首任总裁。古永锵后来说,自己确实有过接触,除了Google,他还差点去了另外一个视频网站当CEO。徘徊过一段时间后,古永锵终于拿定主意:自己创业,当一把手!“搜索基金”便这样诞生了,理想的模式是:通过搜索合适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古永锵计划,“头一年重点是做两个项目,不会多。”不过之后,他又改主意了,准备将自己创办的“合一网络”的所有基金全部投入优酷网,“打造中国领先的视频分享网站”,古永锵自己出任CEO。

  为什么是做视频,而不是其他?古永锵这样解释:带宽的普及以及视频的广泛应用,为视频网站创造了条件;古永锵自己很喜欢看视频,他在美国陪读期间,经常玩YouTube,第一次上YouTube的时候,他曾感叹:“原来在网上看视频有那么好的体验。在中国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网站。”

  美籍华人陈士骏创办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在2006年11月被Google公司以16.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这让古永锵对优酷信心大增,他说,“YouTube所开创的微视频的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古永锵的头脑很清醒,“YouTube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制YouTube模式,就能够在国内取得同样的成功。” YouTube是优酷网的榜样,但优酷网要走的道路却与之截然不同。

  在YouTube被高价收购后,国内仿佛一夜之间涌现出了150多家视频网站。但古永锵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向国外的投资方介绍,优酷的内容模式、产品模式其实是一种混合体。在美国,YouTube模式的认可度不如Google,因此,我们尽力不让投资者认为优酷是一个YouTube的中国山寨版。这一点可能跟百度不一样,百度路演的时候只需要讲‘中国的Google’就行了。我们要解释优酷跟YouTube有什么不一样。”

  古永锵更愿意把优酷看做是YouTube和Hulu的结合体,他说:“优酷网是有着YouTube规模的Hulu,并且做得比两者更好。”优酷的模仿对象之一,Hulu,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视频网站之一。因为尚未进入中国,所以知道它的人远不如知道YouTube的人多。然而,这并不妨碍Hulu的风靡。这家2007年由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NBC Universal)和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共同出资成立的视频网站,联合了索尼、米高梅、华纳兄弟、狮门影业及NBA等80多家内容制作商合作,美国在线、雅虎、MSN和MySpace等大小网站都是它在渠道商的合作伙伴。成立伊始,Hulu却遭到了业界的冷嘲热讽。在评论家看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Hulu,只不过是旧媒体的又一次“垂死挣扎”。但事情很快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Hulu在测试阶段就已经收获了500万用户和无数的嘉奖与赞美。

  Hulu提供的是经过授权的正版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而YouTube的视频多是用户自发制作上传的。古永锵对优酷选择的道路很自豪,“优酷网的商业模式结合了两者的优势。相比于Hulu,优酷有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相比于YouTube,优酷的优势在于网站70%的视频是专业制作的,其次才是个人作品。”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优酷事实上走的已不再是单纯的视频分享模式,而是已经具备了互联网电视的性质。

  2007年,古永锵提出了“三个亿”的理论,他认为:首先视频是有钱人的游戏,融资必须上亿,否则别玩;第二,网站上每天播放视频的次数要上亿,否则只是小打小闹;第三,在2009年,优酷的年收入也要上亿。而在一年前,优酷还发过一篇类似“企业宣言”的新闻通稿,大意是说:无论在技术上、资金上、用户上还是品牌上,优酷都已经筑就了自己的壁垒,因此奉劝各路同行,最好“别再玩这个了”。

  这样的霸气,出自创业不久的古永锵口中,确实值得玩味。但以古永锵一向稳重的性格来看,敢喊狠话,自然已经具备了“当老大”的底气。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