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安徽农信:基础平台变迁实现系统高可用

2013-08-27 11:26:09作者:本报记者 洪蕾来源:

摘要在金融业,数据大集中被认为是“通过规模化经营提升竞争力并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之一。沿着“大集中”路线,2006年,四大国有银行均已实现全国营业网点的专网连接,主要业务数据集中至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的目标。...

  在金融业,数据大集中被认为是“通过规模化经营提升竞争力并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之一。沿着“大集中”路线,2006年,四大国有银行及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实现全国营业网点的专网连接,主要业务数据集中至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的目标。

  2006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以下简称安徽农信)的信息化进程也意义非凡。如何结合农信社营业网点覆盖广、分布散的特点,实现网点业务平台化整合以及客户、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成为摆在安徽农信科技信息中心、主机系统部副经理曹玉蓉面前极具挑战的问题。

  关键一步

  2004年年底,安徽农信成立之初,正值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重点建设期。为改变当时联社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状况,安徽农信高度重视科技核心竞争力锻造,凭借强大的信息技术团队力量攻克了多个难题。

  2006年,由安徽农信科技信息中心牵头的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正式启动。基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安徽农信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具备业务集中处理、风险集中管理,能全面覆盖各项业务工作,先进、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接近或达到国内同行业平均应用水平。

  安徽农信科技信息中心面临的首个重任是用一年时间建成具有全面业务处理功能的核心业务系统,并覆盖全省所有网点。“安徽各地农信社基本上是自营发展,网点分散于广大农村,业务模式繁杂,想把网点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难度可想而知。” 曹玉蓉认为:“可信的支撑平台十分重要。”

  在随即展开的安徽农信核心业务系统平台选型工作中,曹玉蓉邀请了9家银行综合业务系统厂商参与对比评估,经过一系列封闭测试,最终选定了金融系统内应用广泛的AS/400构建IT基础架构。

  经过一年时间,安徽农信核心业务系统于2007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完成了全系统的数据大集中,安徽农信的信息化建设开始全面提速。但数据大集中也随之带来风险的集中。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和行业的有关规范,安徽农信开始着手IT治理工作。2008年,安徽农信灾备系统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启动。

  挑战MGM新架构

  目前,金融行业主流的灾备方案是基于软件的逻辑复制方案,即采用基于数据库日志的逻辑复制技术,其原理是将主机端对象变更的数据库日志发送到备机,再通过备机APPLY日志来进行数据同步。

  但该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双机切换流程复杂,切换时间较长,当主机发生大批量数据变更时,会导致目标端数据的同步时间过长,从而使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去数据一致性。

  由于基于存储复制技术MGM(Metro/Global Mirror)的最新进展,安徽农信的灾备方案又多了一种选择。“AS400使用外置存储和普通AIX(UNIX)使用存储有所不同,AIX (UNIX)可以在光纤交换机SAN switch上连接存储端口,并把这个端口和多台服务器共享,但AS400不能共享端口设备,只能独占使用(相当于把AS400上光纤卡直接拉一根光纤到外置存储设备的一个光纤口上),所以,尽管2007年左右AS400已经可以支持外置存储,但考虑到整体复杂度,使用企业还是比较少。”曹玉蓉介绍:“版本的升级、技术的提升,让我们能够通过外置存储的Metro Mirror,Global Mirror功能实现两地三中心的灾备,且备份优化、磁盘空间扩充方便,磁盘I/O性能也较好。”

  而安徽农信原架构的诸多限制、不足也逐渐暴露,如日志复制技术在结息和批处理后的同步时间较长,同步期间若机器出了问题会造成很大影响。2010年,安徽农信开始全盘实施从原综合业务系统架构到基于MGM新架构的迁移工作。“在架构调整过程中,我们新购了两台POWER6 595主机,全部采用外置存储,将用户数据迁移到iASP中,并使用基于存储的同步、异步数据复制进行本地高可用和异地容灾。” 曹玉蓉告诉记者。“在我们之前,业内很多同行已在使用iASP技术,无需将所有数据放到同一个ASP1中,而是单独划分出一组盘存放用户数据。但iASP此前多用于内置硬盘上,通过在外置存储上划分iASP存放用户数据,并基于存储复制MGM技术实现双机高可用和容灾,这是全球第一次的实践。”作为首个吃螃蟹者,曹玉蓉坦言面临压力。

  13轮测试背后

  曹玉蓉回忆起系统架构实施迁移的日子,用“暗无天日”形容:“仅测试,就进行了13轮。”

  这些测试从技术角度、业务角度、全行应用的角度进行了全面覆盖,让所有参与人员熟悉整个系统切换流程。“从技术角度,是想验证这个技术是否可行、可靠,我们先后在北京、上海两个实验室进行多轮次场景切换测试。从业务角度,为了充分评估和预防风险,我们从下面行社抽调了约20位经验丰富的测试人员参与了所有柜面交易的连通性测试,并观察新的基础架构对于核心主机的影响,全业务功能测试持续了约两个月。”

  整个测试流程,曹玉蓉团队耗时8个月,几乎把所有的柜面交易都跑了一遍。据曹玉蓉介绍,系统后期切换,只用了18小时,不能不说是令人惊叹。“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由于业务增量迅猛,当时我们数据中心需要搬迁到1000平米的新机房,所以向监管部门申请停业三天。只有利用这样的机会,才能在不影响业务的情况下完成技术变迁。而最终,我们新旧系统的迁移实施只用了13小时就完成了,包括将综合业务系统切换到新机器上,并完成切换测试、批处理等在内,所有人不眠不休地干了18小时。现在AS400上的系统承接了日均270万交易笔数的重任。”

  30人,13轮测试,安徽农信信息中心在完成日均270万笔交易的综合业务系统架构调整之后,通过统一门户管理系统实现了资源的自由调度。目前,安徽农信已经把整个开发测试环境放到由Power主机、x86服务器构建的虚拟化环境中。从一个项目申请资源、提交审批、再到部署后交付,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

  谈及未来规划,曹玉蓉透露,安徽农信下一步想做的其实是针对目前存在的各行社的差异化需求,为安徽农信下面的83家行社提供特色服务的云。“我们正在建设二级研发体系,把部分行社当地的特色业务交给下面的银行自己开发,而我们需要面向不同的需求提供从硬件到平台级的服务。” 曹玉蓉如是说。

  对于银行业,改革从来都不件容易的事情。安徽农信的首次尝试得到很多同行关注。事实上,准备采用这套方案的金融企业还有很多。“自从我们2011年成功实施以来,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纷纷前来参观考察。方案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现在,应该有一些银行也完成了架构的调整。”曹玉蓉表示。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