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促产教互动 育软件英才
2017-05-12 16:50:33作者:陈曲来源:
摘要一面是企业“用工荒”,一面是学生“就业难”,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产教深度融合,产学协同合作,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路径。但如何做才能落地产生实效?《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多家高校和企业代表,就此展开探究。 ...
一面是企业“用工荒”,一面是学生“就业难”,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产教深度融合,产学协同合作,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路径。但如何做才能落地产生实效?《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多家高校和企业代表,就此展开探究。
顾名思义,“产”即产业界(企业),“学”即学术界(学校)。
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科研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重点,目的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设桥梁。
随着信息产业发展越来越快,人才发生了由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的变化,特别是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多、要求提高。
在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下,“产”与“学”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对学校来说,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教育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对于企业而言,产学结合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减轻了企业改革创新的成本。
学校与企业之间如何进一步合作,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实践。
“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经久不衰,也说出目前不少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的痛处。
“十二五”以来,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软件产业作为我国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正在以高速的增长和丰厚的回报领跑整个制造业,也深深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催生出新的产业革命。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在第五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期间曾多次强调,软件产业既要创意设计又要手工制造,是需要大量设计大师、能工巧匠的产业。
因此,人才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
人才短缺的硬伤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就业人员的技能不能够进一步提升,那么我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然而,在全球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许许多多新情况、新特点的同时,对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仅仅是数量、更是质量的要求。
即使现阶段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学生就业能力差等情况较为明显。一面是企业“用工荒”,一面是学生“就业难”,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
“人才培养类型”与“人才需求类型”之间的断裂,是目前高校和企业均面临的问题——适合的人才短缺是“硬伤”。面对这个问题,谢少锋曾表示,我国软件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如软件人才供给增速跟不上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创新型领军人才匮乏,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未从根本上扭转。如果高校在人才培养路径上不作出改变,不仅仅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均衡发展,也将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产教深度融合 产学协同合作
既然产学双方发生断裂,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与人才供给不均,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就成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路径。突破产学合作瓶颈,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是政产学研用的核心课题和共同使命。以安全可靠体系建设为目标,需产业、教育、企业、学校四方协同,精诚合作,从政策到市场,从战略到细则,进一步强化软件产业尤其是国产软件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和协作策略。
为此,建立在对政策的解读和现状的剖析的基础上,《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多家高校和企业代表,就“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下教育模式的创新、产教融合面临的新机遇、困境和教育改革等炙手可热的话题进行探讨。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IT“新”预算
下一篇: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进行时